“生物醫療”已經開始走進家電企業的視線,并逐漸成為其奮力開辟的“藍海新航線”。海爾、美的、長虹美菱、澳柯瑪等多家家電企業均已“跨界”布局生物醫療。業內人士指出,在家電行業面臨諸多挑戰且持續承壓的背景下,體量日益壯大的中國家電頭部企業需要拓展第二條增長曲線,尋找新的機會點。
家電企業紛紛跨界生物醫療
近日,澳柯瑪發布了2021年年報。2021年,澳柯瑪營業收入86.26億元,同比增長22.1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1.63億元,同比增長80.71%。在嚴峻的市場環境下,澳柯瑪仍然保持增長態勢。
值得關注的是,在“互聯網+全冷鏈”發展戰略的快速推進下,澳柯瑪正不斷加大技術投入,完成包括生物醫療在內的全冷鏈產業布局。
據了解,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澳柯瑪生物醫療除了向黃岡市中心醫院、大別山醫療中心等14家醫療單位捐贈醫用冷藏箱等抗疫醫療設備外,還積極與各大醫療機構合作,全力開展PCR核酸檢測實驗室建設。其中,澳柯瑪生產研發的醫用冷藏箱、低溫保存箱、超低溫冰箱等,作為檢測環節的重要一環,為保存核酸檢測試劑盒以及保存病毒樣本提供了重要存儲保障。目前,澳柯瑪疫苗冷鏈產品已入選聯合國全球采購目錄,疫苗冷鏈系統遍布非洲、亞洲。
事實上,在家電圈中,除了澳柯瑪,海爾、美的、長虹美菱等多家家電企業也已經與生物醫療結緣。
海爾旗下科創板上市公司海爾生物醫療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基于物聯網全場景轉型的生物安全科技生態公司,2019年成功登陸科創板后,成為生物安全數字醫療新基建生態第一股。Wind數據顯示,2019-2021年,海爾生物的營業收入從10.13億元增長至21.26億元,年復合增長率(CAGR)為44.87%;歸母凈利潤從1.82億元增至8.4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15.47%。
海爾生物始于生物醫療低溫存儲設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如今其主營業務包括為生物樣本庫、血液安全、疫苗安全、藥品及試劑安全等場景提供低溫存儲綜合解決方案等。據了解,我國航空溫控物流設備長期被國外品牌壟斷,而海爾生物通過集合多個生態方,自主創新研發“主動式航空溫控集裝箱”,在航空溫控集裝箱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長虹美菱為了打造品牌產業“小巨人”,早在2002年便與中科院理化研究所合資成立了子公司,進軍生物醫療行業。長虹美菱著力自主研發,對生命科學、智慧冷鏈、家庭健康三大領域進行了多年的深入研究。今年3月份,長虹美菱的公告披露,旗下子公司中科美菱低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向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安徽監管局,提交了在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輔導備案材料。目前,長虹美菱已成功研發并上市了新世代層析柜、雙擎變頻超低溫冷藏箱、第三代血液箱等產品。
美的2020年成立生物醫療公司,主要是基于制冷技術方面的多年積累,拓展低溫存儲設備生物安全領域的業務。美的生物醫療總經理盧曉駟曾表示,美的生物醫療依托于美的集團30余年制冷技術積累,不僅在主流技術上進行跟進,還在現有技術基礎上進行迭代。“在性能、品質、溫度控制、智能化程度等方面,美的生物醫療為消費者提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醫用冰箱,市場前景非常樂觀。”盧曉駟說。
奮力開辟“藍海航線”
盡管國內家電企業紛紛布局生物醫療行業,但是相比主營業務,生物醫療的營收還只是整體業務中的很小一部分。既然如此,家電企業為何還動作頻頻?
GfK中國家電事業部總監蔡凌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中國家電市場已經進入存量競爭時代,企業成長空間受限。體量逐漸壯大的中國家電頭部企業需要拓展第二條增長曲線,尋找新的機會點。正因為如此,家電企業近幾年加速向新能源汽車、光伏、醫療等多個領域布局。盧曉駟透露,在中國市場,目前國產醫用超低溫冷柜的規模已經超過國外品牌。
“生物醫療領域是公認的潛力領域,近幾年疫情加速生物醫療市場發展,家電頭部企業也都積極擁抱這一趨勢,把握這一賽道的機會。”蔡凌認為,首先,各個家電企業應借助各自特長,發揮協同效應和規模化優勢;其次,堅持戰略性發展眼光,避免短平快;第三,要加大技術和研發投入,打造生物醫療領域的核心競爭力;第四,要注重品牌塑造。“相信中國家電企業憑借其持續投入和耐心,會在全球生物醫療領域獲得很大的發展空間。”蔡凌說。
當前,我國已經邁入新發展階段,人民群眾對高品質消費品和市場主體對高質量服務的需求快速增長。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人們對冷鏈物流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生物醫療也越來越受到市場關注。在生物醫療領域,溫度敏感型生物材料的轉運、配送所需的低溫存儲領域尤其受到資本市場的關注。在此背景下,生物醫療冷鏈設備產業呈現出快速增長的發展態勢。
家電和醫療是民生的兩大重要領域,放眼全球,西門子、飛利浦、GE等家電行業翹楚,已經先后通過不同方式進入醫療領域,并取得了公認的成績。
“家電企業轉向生物醫療領域,門檻只高不低。”在家電行業分析人士劉步塵看來,醫療領域未來有很大發展空間。劉步塵指出,技術含量高的醫療設備過去大部分是從海外采購,成本會高很多。若家電企業能夠在生物醫療領域發力,推出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對于發展我國醫療事業、保障國民健康會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也更有利于中國家電企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