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好賣,就造什么?什么火爆、就做什么?完全不用操心,自己能做什么、干什么?也不用關心用戶到底想要什么、喜歡什么?
這是過去30多年間,很多廠商在一線家電市場競爭中,經常會采取的“跟風”策略,簡單來說就是大量廠商在一線市場上總是喜歡“追潮流”、“趕時髦”,卻總是忽視自己能做什么、用戶到底想要什么?
所以,一旦當家電產業步入成熟期,家電市場的主流消費趨勢更迭和替代周期放慢,很多傳統大家電、廚電,以及小家電甚至3年、5年,有的高達10年都缺乏革命性的產品新功能出現,這也讓家電市場的新浪潮、新趨勢出現概率大減。最終,讓很多習慣了跟風、趕潮流的廠商們,有點迷茫和失望了。
必須要承認,當消費新趨勢、新浪潮的出現,如今對于家電產業來說,正在經歷一輪“由快到慢”、“由多變少”走勢。這也意味著,對于家電廠商來說,未來想繼續靠消費新趨勢、新浪潮來激活用戶的購買力量,將會面臨一輪持續衰減的結果。完全就是“在錯誤的道路”上狂奔,卻找不到新的方向和出路。
面對這一事實和局面,對于眾多廠商來說,如何在成熟的周期通道、緩慢的產品迭代,以及多變的用戶需求下,找到可以替代趨勢和潮流的力量?這才是當前眾多廠商應該擔心和憂慮的,即如何擺脫潮流的束縛和周期的困擾。家電圈認為,需要從以下幾個角度探索突破。
一是,要敢于跳出家電產業、家電產品、家電經營邏輯,全面回歸到家庭,以場景的視野和生活的便捷性為突破口,去洞察市場上用戶可能需要的、最為期待的訴求。其實,用戶是很難發現真正的訴求,只有專業的技術研發人員和工程師們才能找到答案和方向。所以,家電企業要多鼓勵產品技術研發人員、服務人員對內將溝通平臺打通,對外則要多與用戶聯系,多走進用戶家中,去尋找在現有的產品平臺和功能基礎上,進行用戶化、場景化和體驗化創新的空間。
比如說,已經上市10多年的新風空調,為什么之前一直難以在家庭推廣,除了用戶的健康意識淡薄之外,包括產品的功能設計、安裝使用是不是存在問題?為何這2年的新風空調就能迅速上量?原因正是過去的新風空調都要單獨在墻上打洞安排新風管道,不僅破壞墻體美觀還影響安裝時間,費時費錢費力。現在很多企業的新風空調采用微正壓的單向流技術,不需要單獨打洞,安裝方便用戶還能單獨使用空調的新風功能。這種改變顯然不是技術人員呆在辦公室想出來的,一定是有服務人員的參與,以及家庭的用戶走訪和調研。
二是,要跳出新產品與老產品的迭代游戲,要跳出產品的技術賣點和黑科技炒作點,而是要充分立足用戶利益點和價值點去嘗試。最近幾年來,家電市場最大的熱點有兩個:一是高端消費潮起、二是洗地機、洗碗機、集成灶等新品類潮涌。由此這也帶動了眾多廠商群起搶奪新品類的熱情,圍繞新舊品類的更迭也成為最近幾年一線市場最火的話題。但必須看到,并不是所有的新品類都會在市場上走紅,也不是所有老品類就會快速衰退,真正決定產品市場生命周期的還是用戶的利益和價值點,能否獲得共鳴。也就是說,老產品如果能在功能上找到新的用戶價值點仍然可以走紅、走俏,這幾年游戲電視、巨幕電視走紅就是這個邏輯。
最近10多年來,中外家電企業在國家鼓勵創新、大力支持科技投入的背景下,也紛紛啟動了科技創新驅動的打造,包括掌握核心技術、應用航天科技、實施創新驅動等都在影響著一線市場的發展。從企業的角度,他們認為科技是為用戶創造更多價值和利益的有效手段;從用戶角度,他們并不知道科技的邏輯和復雜性,只能感受到產品的價值。所以企業宣傳的,并不完全是用戶關注,這也是過去企業生產的并不是用戶想要的產品一樣邏輯。科技應該是企業內在的內涵和價值,讓用戶通過產品的差異化功能和卓越體驗來感受,而不是天天去炒作和包裝概念。
如今,家電產業讓很多廠商陷入了一輪發展的階段性困惑之中,不只是簡單的市場競爭壓力大、消費需求多變,還是廠商與用戶的交流與溝通陷入了一輪“雞同鴨講”的復雜通道中。所以,對于家電廠商來說,要想更好地了解用戶、洞察用戶變化,還需要真正敢于跳出家電、跳出傳統家電經營的邏輯,通過對家庭的走訪、用戶的調研去洞察他們不易感受、無法說清楚的痛點和需求點。
由此,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家電廠商應該關注的重點,不只是在一線市場上多賣貨,還要沉下心來,回到二線市場即用戶的家中、用戶的工作生活中去尋找和發現那些與家電無關,卻與生活相關的興趣點、愛好點變化,最終再來反哺家電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