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 概念普及之后,各方都在尋找商業模式,期待AI技術盡快落地,但目前大部分的AI創業公司處于依靠融資燒錢階段。
從去年到今年上半年,不少AI公司紛紛宣稱進入芯片領域,推出了自己的AI芯片,包括云知聲、出門問問、Rokid,思必馳也于上月宣布將推出AI芯片。
這個故事好講么?
暫不涉足AI芯片
小i機器人(智臻智能)于2001年在上海成立,是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化平臺供應商,提供包括自然語言處理、深度語義交互等在內的人工智能核心技術,以及與通信、金融、政務、電商、醫療、制造等行業深度結合的解決方案和服務體系,最主要的產品為智能客服機器人(VCA)。但是,小i機器人CEO朱頻頻告訴記者,公司暫時不會涉足芯片領域。
首先,在公司定位方面,小i機器人是一家技術公司。朱頻頻指出,AI一般分為三層,上層是應用層,中間是技術層的,底層是基礎層。“我們是一家技術公司,這些技術需要有應用場景才能把技術的價值發揮出來,我們認為公司還是在往技術往上走。”基于這一思路,7月5日小i機器人推出了最新版的智能交互系統iBot Pro(iBot 10專業版),并發布了智能客服、智慧金融、智慧城市、智能辦公、智慧醫療、智能機器人、智能硬件、智能制造“AI+”8大領域解決方案。
對于更底層的技術和計算能力,他認為要依賴整個生態鏈,“因為我們本身是做語義的,我們面對的對象主要是文本,文本對計算能力的要求不像圖象和語音那么大。所以我們對于芯片目前的這種計算能力的迫切程度其實也沒有那么大。”
其次,芯片難度非常大,而且有其自身的生態。在朱頻頻看來,沒必要自己做芯片,“現在隨著生態鏈發展,那些針對深度學習優化處理能力的芯片也在不斷出來,完全可以基于這些芯片去開發我們的應用,沒必要去做自己獨立的東西。”
此外,從商業模式看,他認為做芯片的目的是為了減少芯片的體積、功耗和成本。而要能夠達到低成本,必須達到一定的銷量,“這就意味著你要去做的應用場景必須是一個標準的可被復制的場景,不能太針對化。而一旦找到一個非常標準的應用場景,大家都進來了,巨頭們都進來,無論是英偉達還是各種各樣的芯片,甚至包括百度發布了AI芯片。在這種情況下,不是我們這種公司所能夠做好的。”
他指出,企業的戰略跟行業的發展不一樣,行業發展可以看很多高管現在行業如何發展。而企業戰略需要結合企業自身的能力和階段,“目前我是不會去做芯片的。”
從虧損到盈利
這樣的戰略也離不開公司的實際發展情況。今年上半年,該公司從新三板退市。
從2016年虧損7000多萬到2017年盈利4000多萬,朱頻頻向記者分析了他的探索之路。深耕智能客服領域雖然給中小公司帶來了持續研發人工智能的現金流,但單一領域難以迅速做大規模。
2017年是智臻智能盈利的第一年,公司當年收入2-3億元,利潤超4000萬元,而2018年的目標為收入5億,利潤1億元。根據此前披露的財務數據顯示,2016年,該公司凈虧損7335.11萬元。2017年上半年,智臻智能營收總額為6511.61萬元,凈虧損1465.07萬元。去年下半年是該公司扭虧為盈的重要時間點。
為何下半年能有較高盈利?朱頻頻指出,對于2B產業,一般上半年的營收是下半年的1/3,“這個跟面對的大型企業決策過程有關,(大型企業)一般上半年做規劃,下半年做實施和上線,所以這就會造成這些企業,尤其是電信還有金融企業大部分的合同和收入會在下半年確認。”
朱頻頻介紹稱,在2017年2億多的營收中,來自政府和金融行業的收入各占20%左右,其他行業一般都是7%、8%。在2018年的5億營收目標中,智能客服、智慧城市和智慧金融仍將會是收入的主要來源。而智能辦公、智能機器人會有一個增長的過程,“可能會產生爆發性的增長”。
AI+商業化的探索
在AI 概念普及之后,各方都在尋找商業模式,期待AI技術盡快落地,但目前大部分的AI創業公司處于依靠融資燒錢階段。從2016年虧損7000多萬到2017年盈利4000多萬,朱頻頻向記者分析了他的探索之路。
朱頻頻指出,2016年公司原本寄希望于在上海上戰略新興板,想成為戰略新興行業中細分行業的龍頭,“只要你是龍頭,不管是不是虧損,只要你有行業的地位,你就可以到資本市場去。如果能通過這種方式,后面當然有更好的持續發展的動力。” 他坦言,2016年公司的策略是全面開發,大量投入。無論是銷售上的投入,行業拓展上的投入還是技術上的投入都非常巨大,尤其是在硬件方面。“我們其實是一家軟件公司,我們對硬件不是很擅長,但是那時候可能腦袋發熱。”
除了硬件,還有其他的商業投入,因此造成該公司2016年的巨大虧損。朱頻頻表示,在戰略新興板取消后,公司失去了一個階段性發展的目標。也正是在此時,意識到企業需要自身能夠持續發展,具備持續營業的能力。
2017年,國務院印發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 。朱頻頻指出,“雖然說對國家人工智能非常重視,但很多地方認為人工智能不能拿出來天天炫耀,要產生價值需要融入到行業里面去。”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有關人工智能產業化的話題也成為熱點。他認為,小i機器人的戰略是要收縮,更聚焦于自身的核心能力。他表示,隨后砍掉了包括硬件在內很多非核心的業務,而在更大程度上強調和行業的合作伙伴深度合作。
此外,他也談到AI初創企業高估值問題。“其實現在有很多AI公司都很貴,為什么大家會愿意去投資這樣的公司呢?他們認為人工智能技術門檻比較高,能夠通過持續的投入形成了技術門檻,尤其是到某一個拐點,能夠形成規模化的能力。”
Gartner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和人工智能有關的商業價值總計或達到1.2兆美元,較2017年增加70%。到2022年,人工智能相關商業價值預估將達3.9兆美元。2018年是人工智能技術爆發的一年,增長曲線非常陡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