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一再強調誠信經營的重要性,但近年來, 家居 建材企業失信事件仍舊層出不窮。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市場監管體制不順、監管法律不完善是企業失信事件多發的主要原因。如今,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越來越強,企業失信成本也越來越高,地板企業發展還需恪守誠信經營理念,切勿觸碰“雷區”。
利益至上主義 部分企業屢屢失信
在地板行業里,諸多的企業都會把誠信寫入自己的經營理念和企業文化中,但真正把誠信融合到現實的管理中的效果卻差強人意。甚至很多地板企業一邊標榜誠信,一邊卻置法律法規、道德于不顧。導致這種情況屢見不鮮的真正原因,無外乎企業的利益至上主義。
簡單來說,企業的失信,表現在商業信用方面,主要是企業間相互拖欠賴帳;表現在資金信用方面,主要是拖欠貸款等;表現在商品信用方面,主要是企業和商家對消費者的各種欺詐和欺騙行為。反映在地板行業里,就是受行業環境疲軟的影響,企業因運營成本上升、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價格戰不斷等等因素,使得企業的資金鏈出現斷裂或周轉困難的問題,使各種違約,虛假,甚至欺騙**件等屢有出現。
道德法律雙重制裁 失信成本增高
這種在行業壓力之下的企業短視行為,極其地損人又不利己。因為這樣的行為不僅會使企業受到商業道德的譴責,還會面臨棘手的各類官司。而在消費者層面,地板企業一旦發生了信譽危機,要想重新拾回經營道德底線,贏得消費者的再次信任實非易事。不僅如此,企業甚至還可能遭受法律的制裁和政策上的嚴厲限制,例如江蘇省新出臺的《江蘇省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失信黑名單管理辦法》規定,對于出現在黑名單里的企業失信行為,將依法依規受到懲處,除了向全社會公開曝光,在各級各類評先表彰中“一票否決”之外,還將在多部門聯動中付出最大化的失信成本。而且企業是否存在失信行為等相關信息,還將成為銀行貸款的重要參考依據。
雖然這只是地方性的法規政策,也不是針對地板行業,但誰又能保證與此類似的,懲罰地板行業失信行為的政策不會出臺呢。并且隨著國家對信用評級系統和相關執行機構的建設完善,未來,對企業的失信行為的管控只會越來越嚴,這也意味著企業的失信成本將會越來越高。而失信風險的增大,在某種程度上,會使地板企業為眼前利益鋌而走險的失信之舉顯得毫無意義。因為對于傳統地板行業來說,品牌的形象很多時候是靠口碑積累而樹立起來的。所以企業一旦被官方爆出負面的信息,并被廣泛的傳播,會對企業的口碑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會導致企業的市場份額大幅縮水。
現在市場經濟,已經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地板企業不要抱有“不將失信當大事”的僥幸心態,屢屢去挑戰法規。而是應言行合一,真正地將誠信融入到經營的方方面面,才能達成打開市場,擴大經營份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