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三個月三起跨國大收購
美的“棋行天下”對標海爾
“中國家電企業中,最大的競爭當屬美的和海爾之間的競爭。今年初,海爾收購通用電氣之后,q其家電業務量會放大很多,這讓美的感受到了壓力,所以就加快了國際化步伐”
法治周末記者 馬金順
美的集團(27.460, 0.00, 0.00%)再次加速了自己的海外擴張計劃。
據媒體報道,美的集團已于6月21日簽署協議,收購意大利中央空調企業Clivet S.p.A. 80%股權,Clivet Espana S.A.以及相關的土地及廠房。Bellò家族作為Clivet S.p.A現有股東,將保留余下20%的股權。
7月8日,美的集團相關負責人向法治周末記者證實了該信息的真實性,“但美的集團并沒有為這次收購事項發布公告”。
這也是美的今年以來,繼發起對日本東芝白電業務和全球領先的智能自動化解決方案供應商德國庫卡的收購之后,發起的第三次國際收購。
美的半年來發起三次國際收購,動作之快,頻率之密集實屬業內罕見。基于其原因,法治周末記者發郵件于美的集團,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回復。
不過,在家電產業資深觀察家劉步塵看來,美的集團之所以如此密集收購,和國內家電市場狀況、美的自身戰略以及其競爭對手海爾均有密切的關系。
三個月連續發起三次海外收購
在今年上半年整個家電市場,美的無疑成為最活躍的一員。
3月31日,美的發布了《關于與東芝深化戰略合作的公告》,公告稱,美的已與東芝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同意借助雙方的互補優勢和資源,進一步深化戰略合作,在家電及其他新領域共同探索與開拓新的增長機遇。
6月的最后一天,美的集團收購日本東芝一案終于塵埃落定,雙方簽署了一份股權轉讓協議,美的以總額約為514億日元(約5億美元)收購東芝白色家電業務80.1%的股份,完成實質性交割,同時,美的將獲得40年的東芝品牌的全球授權及超過5000項與白色家電相關的專利。
就在美的擬收購日本東芝的公告發布不到兩個月,即5月19日,美的再次發布公告,擬籌劃通過要約方式收購庫卡集團,該收購項目也于6月底達成了共識,最新公告稱,本次收購完成后,公司持有的庫卡集團股份將超過50%。
收購庫卡的公告剛剛發布一個月,美的集團便將并購的觸角從日本、德國,伸向了意大利。
公開資料顯示,Clivet成立于1989年,總部位于意大利,以大型冷水機組產品研發、生產、制造為主,主要產品包括冷水機組、熱泵、空氣處理及凈化系統等,是歐洲領先的商用空調企業。2015年,Clivet實現銷售收入約1.2億歐元(近9億元)。行業統計數據顯示,目前,Clivet約占意大利水機市場份額的5%、歐洲大型水機市場份額的3%、全球水機市場份額的1.4%。
在劉步塵看來,根據美的集團的計劃,接下來有可能會繼續對國外企業進行收購。
美的為何密集布局海外市場
對于緣何發起此次收購,美的并沒有回復法治周末記者,但是在家電行業分析師梁振鵬看來,美的收購Clivet一方面會提升自身在中央空調領域的技術研發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美的加快開拓歐盟中央空調市場的步伐。
不過,劉步塵認為,如果把美的對庫卡的收購視為戰略性收購的話,美的對Clivet的收購則屬于技術性收購。
“美的收購Clivet,表面上看是美的在歐洲布局其中央空調產業,其實美的還有更深層次的考慮。”劉步塵表示,“除了中央空調之外,將來美的可能還會把家用空調、冰箱、洗衣機等產品均布局到歐洲市場,因此,Clivet可以看作是美的進軍歐洲市場的橋頭堡。”
事實上,自2015年開始,美的集團便不斷加大其國際化進程。
2015年3月,國際中央空調巨頭開利入股美的中央空調重慶基地35%的股權,同月,美的和世界著名企業德國博世公司成立合資公司,同年4月,美的又與日本希克斯公司成立合資公司來拓展業務空間。
劉步塵認為,美的密集布局海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其競爭對手海爾的表現讓其感受到了壓力。
“由于海爾和美的的業務有很大的重合性,中國家電企業中,最大的競爭當屬美的和海爾之間的競爭。今年初,海爾收購通用電氣之后,家電業務的量會放大很多,這讓美的產生了壓力,所以就加快了國際化步伐。”劉步塵解釋說。
公開資料顯示,通用電氣是北美領先的家用電器公司,其總部設在美國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2014年,企業收入達到59億美元及約4億美元的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該公司擁有約1.2萬名員工,其中約96%都在美國。
業內預計,海爾收購通用電氣是中國家電行業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海外并購(交易總額約為55.8億美元),這次并購將會有力提升海爾在全球的競爭力。
另外,梁振鵬認為,目前國內家電市場不景氣也促使了美的加速布局國外市場。
國內白電三巨頭——美的、海爾、格力的2015年年報顯示,三家企業去年的營業收入均呈現同比下滑的態勢。格力年報顯示,2015年格力電器(17.720, 0.00, 0.00%)營業收入為977.45億元,同比下降29.04%,凈利潤125.32億元,同比下降11.46%。美的2015年年報顯示,去年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384.4億元,同比下降2.28%;凈利潤為127億元,同比增長21%。青島海爾(10.350, 0.00, 0.00%)凈利潤下滑幅度最大。青島海爾財報顯示,2015年實現營業收入897.5億元,同比下降7.4%;凈利潤43億元,同比下降19%。
不同的國際化戰略
近年來,隨著國內家電市場的競爭愈發激烈,市場相對飽和的情況下,國內家電企業紛紛將注意力轉向了國際市場,希望通過增加海外的銷售額來提升自身的業績。而通過收購進入國際市場是中國企業開發國際市場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式。
在劉步塵看來,相比在國外直接建廠,收購最直接的一個好處就是能迅速掌握很多資源,比如銷售渠道、工廠等都是現成的,拿來直接用就好,時間成本比較低。但是收購相比直接建廠,也存在一個極大的風險與挑戰,那就是雙方文化的整合,比如前幾年的TCL和聯想在收購國外企業的過程中都存在文化融合的問題。
梁振鵬對此表示贊同,他反復強調,國內企業收購國外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企業文化整合的問題。
據了解,在中國科技企業中,TCL和聯想兩家企業最先展開國際化步伐。2003年11月4日,TCL集團(3.580, 0.00, 0.00%)與法國湯姆遜公司正式簽訂協議,重組雙方的彩電和DVD業務。2004年,TCL又收購了阿爾卡特手機業務。這兩項并購不但沒有給TCL帶來歐美市場的機遇,反而讓TCL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到2005年底,這兩項收購給TCL造成了巨額虧損,并拖累企業陷入了經營困境。
2004年,上市10年后的聯想收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美國員工面對新東家,群情激動,不時仍會有高管出走、員工罷工等新聞傳出。
不過,劉步塵認為,對于美的來說,文化整合難度應該不大,因為美的是一個有經驗的企業,它可能會保持收購對象在一定時期之內的穩定性,比如保持Clivet核心高管團隊的穩定性、工人工資待遇不變、不裁員等,以安全度過收購初期易發生的企業震蕩。
以庫卡項目而言,美的在收購該項目時承諾,美的集團沒有與庫卡集團簽署控制協議,促使其退市,或對庫卡進行重組的意愿,美的支持庫卡集團監事會及執行管理委員的獨立性,美的尊重庫卡集團員工、員工委員會及工會的權利,不裁員等。
“但是,美的對國際企業的收購和海爾對國際企業的收購有一個非常大的不同,那就是海爾對國際企業的收購基本是全資收購,而美的收購都是只收80%的股份,這也體現了美的和海爾的國際化戰略有很明顯的不同——海爾的戰略是‘一個人走得快’,美的的戰略是‘兩個人走得遠’。”劉步塵說。(來源:法治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