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日系家電制造企業求變:瞄準人工智能
在中國市場,上世紀風靡的日系家電儼然“以偏概全”成了日系制造的代名詞。不過,在國際制造業整體升級的背景之下,這些所謂的“家電企業”正在徹底擺脫消費電子紅海之中的不利競爭局面,將競爭對手鎖定為GE、西門子這樣的歐美企業,在社會基礎設施、物聯網、人工智能等領域全面開花。
中國企業對以上領域覬覦已久,然而30載的技術儲備仍顯得力不從心。在此背景下,日資企業通過“協創”的方式與中國大型制造進行IT技術合作,觸角延伸至以上各個領域。
日系企業事業布局的變化揭示了國際制造產業趨勢轉移的方向。以家電為代表的制造業一路東進,從美國轉向日本,再轉移至中國。
中國市場人口紅利逐步消失,在不久的將來,中國企業也將效仿日資企業,從賣產品過渡向技術輸出階段過渡。類似家電制造的業務板塊將向印度等東南亞國家轉移。
從零和走向競合
環保經濟備受矚目,日前在北上廣開設了三所研發基地的日立(中國)研究開發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在綠色ICT(信息、通信和技術)領域簽訂共同研究協議。今后,雙方將在綠色IT技術、大數據分析、IoT(物聯網)等領域共同推進研究工作。兩家機構設立的聯合實驗室,專門研究減輕環境負荷的“綠色ICT”信息技術。
目前家電業務在日立整個營收占比僅為6%(全球),其他業務領域涉及軌道交通、城市智能、互聯網、醫療健康、電力能源、汽車系統、智能物流等各個方面。
除了日立,2015年松下與中國合作伙伴合資成立松盛元,松盛元向包括政府、企業等機構提供系統解決方案。
這些中國消費者記憶中的家電制造企業,事業重心早已有所變化。
日系制造企業卷土重來
日立制作所株式會社執行役社長兼CEO東原敏昭在日立社會創新論壇2016(東京)的演講中指出,北美的工業互聯網、歐洲的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為工業企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未來日立將關注工業化和社會基礎設施建設,“協創”和“互聯”的理念將貫穿發展的過程之中。
“協創”定位了中日制造企業的新關系。雙方之間的關系早已不單單停留在終端領域零和博弈狀態,競合的新局面也一并開啟。在中國,日立就和眾多本土企業在電力能源等新領域開展著多種形態的“協創”。這也是日立集團“協創”理念在中國的落地之舉。
實際上,日資制造企業在中國的事業戰略布局轉變由來已久。早在上世紀50年代上海日立就與海信成立海立公司,主營空調壓縮機。
2002~2003年,外資空調“奇貨可居”, 2005年外資品牌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仍保持在30%左右。而2010年各日系外資品牌的的市場份額連1%都不到,當時有媒體撰文稱“外資空調在華出現集體敗退”。
不過當時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市場信息處處長蔡瑩回應稱,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份額逐漸減小是沒錯的,但日系企業已經進行了戰略調整,以前是賣產品,如今卻通過輸出核心技術和出售零部件掌握著很強的話語權,在幕后攫取高額的利潤。
盡管家電業務在日立、松下等企業的業務占比甚微,但松下中國董事長大澤英俊表示,家電業務是松下的DNA,一定會保留。日立目前在國內還有專門出售各類進口白電的公司,瞄準高端需求受眾。品牌分析師李光斗認為,終端家電品牌一方面是提升品牌曝光率和知名度;另一方面則是樣板工程,通過成品為技術輸出做背書。
家電產業轉移路線明確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不管是日立還是松下,公司整體的發展思路透露了產業轉移的趨勢。近年來,中國企業在家電制造行業已取得了領先優勢,一方面依賴于企業的研發投入,也和產業轉移有直接關系。制造業從歐美轉移到日韓國家,然后轉移到中國。
對此,創維集團總裁楊東文指出,不管是家電制造業還是服裝業產業轉移的趨勢都很明顯。人口紅利逐步消失,制造業一定要升級,擴充產業鏈優勢,橫、縱向進行延伸。
大澤英俊之前表示,將家電視為DNA,家電技術將延伸至B2B領域,而日立方面稱其起家于馬達,DNA在于IT與OT的融合,已延伸至社會產業、人工智能、互聯網、醫療健康等領域,未來還會向相關業界延伸。
楊東文指出,橫向延伸產業鏈是企業發展的必經階段。中國企業也是這樣的發展思路,比如創維也由電視延伸至機頂盒等領域。日資的事業戰略布局轉變反映了包括家電企業在內的整個制造行業的轉型思路,未來“橫向技術”擴展將更加普遍。(孫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