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消費者對家電使用年限一知半解;八成用戶習慣在家電接近或到達使用年限時更換家電;超六成人知道有“以舊換新”活動,卻不知如何聯系……
近日,信息時報面向廣州市民,通過調查問卷了解市民對家用電器規范使用的認知度。記者梳理市民回復問卷的內容,發現市民對家電以舊換新的認知與家電廠家、賣場所提供的服務存在“認知差”。
家電換新“著數”多
在市民回復的調查問卷看到,超過85%的人都知道有家電“以舊換新”活動,但大部分人不知道怎么與活動方聯系上,有大約15%的人甚至不知道賣場以外,還有其他渠道可“以舊換新”。市民劉先生接受采訪時稱,他之所以知道家電“以舊換新”活動,是逛街時偶爾看到賣場的信息,所以并不知道還有其他渠道。
與劉先生有同樣經歷的市民不在少數。業內人士表示,整個家電產業鏈都對推進以舊換新持積極態度。7月份,格力廢舊空調回收及以舊換新活動再升級,回收可抵扣換新更優惠至高可抵800元。美的則在其“美的到家”小程序中開辟“以舊換新”欄目,用戶點擊祥頁進行“舊機評估”后,即可領取換新補貼,補貼最高可抵1000元。
據悉,今年5月,中國家用電器協會、中國家電網聯合京東家電,率先發布“中國家電行業煥新服務行動承諾書”,眾多家電品牌積極響應并參與承諾。
家電換新 “怕麻煩”是大忌
“大件電器一般已經在家里‘躺’了很多年,搬來搬去很麻煩,我不想折騰了。”
調查問卷數據顯示,超過一半的受訪者在家電到達使用年限之后,依然選擇繼續使用,直到家電出現問題再換。然而業內人士表示,由于消費者對電子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導致高新技術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加快,使得“電子垃圾”這個詞語頻繁地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之中。在家電以舊換新這件事上,“怕麻煩”容易帶來真的麻煩。
家電行業資深觀察人士劉步塵表示,現在有大量超期服役的家電產品在使用,消耗大量的能源,也不利于用戶財產及人身安全,需要盡快建立完善的廢舊家電、超期服役家電、高能耗家電回收體系,以合理的價格回收。
據了解,目前,不少家電渠道平臺均開啟了家電和部分消費電子產品的常態化回收。以蘇寧為例,目前已推出3種回收模式,包括郵寄到店、到店回收和上門回收等。對于回收的家電產品,蘇寧給出的具體估價取決于產品的型號、品牌、年限和新舊等綜合因素。
舊家電去哪了?
市民普遍“蒙查查”
家電品類那么多,它們的使用年限都一樣嗎?舊家電到了使用年限不換,會有什么后果?直接把舊家電賣給回收舊家電的人靠譜嗎……
調查過程中,記者發現很多市民對以舊換新的了解程度不高,例如電冰箱使用年限為10年,洗衣機使用年限是8年,大眾對很多問題表示“蒙查查”。值得注意的是,市民更換新家電時,如果不選擇“正規軍”,或會帶來不良后果。
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潘永剛表示,大多數廢舊家電被小商販收走,很難得到正規環保的處理。這些家電或是通過翻新后進入二手市場,或是被不規范拆解,這會給消費者帶來不小的安全隱患,也會造成資源的浪費。而家電中所含有的鉛、汞、鎘等有毒有害物質,更可能對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更大的威脅。
信達證券分析師羅岸陽認為,在“雙碳”政策背景下,除了能效升級實現節能減排,家電回收體系的完善對于家電行業而言至關重要。一方面,廢舊家電若不能得到妥善處理,將對環境、人體帶來污染和傷害,而廢棄家電經過循環處理則可實現資源再利用。從消費角度來看,一個完善的家電回收體系可以推動消費者縮短家電更新周期,推動更新需求的增長。
據該證券機構測算,按照空調10年、冰箱10年、洗衣機8年、電視7年的安全使用年限測算,今年我國相應家電的理論替換需求應為4249萬臺、4001萬臺、4988萬臺和7629萬臺。
中國物資再生協會秘書長于可利認為,國內外知名的電器生產企業,能夠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大力開展逆向物流綠色回收相關工作,打造從用戶端到拆解端的全鏈路數字化回收平臺,有利于提升報廢回收拆解行業的效率。
各大家電企業正力推“以舊換新”
目前國內各大家電企業正加緊逐步完善回收體系。
●海爾正在建設國內首家家電循環產業互聯工廠,建立線上線下(300959)一體估價、透明可信的回收平臺;
●格力電器(000651)建立家電安全使用年限強制性標準,持續推動廢舊家電回收處理體系建設。
●美的打造了以美云銷、美的到家、美的服務、美的家居、美的會員數字化綠色回收平臺。每臺被回收的舊機都會生成唯一條碼,從工程師上門、物流運輸、倉儲,到拆解、報廢等各環節,綠色回收全程可追溯。
另外,國美電器、蘇寧易購以及京東家電等紛紛在銷售平臺推出家電“以舊換新”的換購業務。國美電器有關人士透露,在今年的“6·18”家電促銷活動中,市民用家中的到期電器和廢舊電器來換購新款的智能家電占整場活動銷量的60%以上比例,在線下門店的日常銷售中,以舊換新也是各大門店的主力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