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聯網時代,AI+IoT讓各個行業智能化快速普及。家電作為人們生活接觸到最廣泛的可智能化產品,已經被打上了深深的智能化烙印。那個家電企業,沒有智能化制造,沒有智能產品,那就別在這個行業混了。
不過家電智能化正處于起步階段,不論是技術支持還是產品應用,都還沒有成熟的案例。倒是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的問題。比如,在智能曬衣架市場火爆的背后,卻是用戶對于這一產品評價“參差不齊”。在社交平臺以及電商平臺上,有大量用戶對該類型產品進行投訴。
北京一位用戶就投訴說,她兒子孝敬她給她買了最新的智能晾衣架,不過從裝上去就沒有順利完成過智能操控,不是升不上去,就是支架搖晃挺厲害,再不就是卡還有異聲。打電話給售后報修,售后來了也不能解決問題。為難的是,已經打孔安裝妥當,退貨的話折騰更厲害。不得已只能不用改為手動。
還有另外一個客戶,家電買了某知名品牌的智能電視,看重的就是這款產品可以智能控制。結果在家使用過程中,經常使用語音控制不靈,喊上五、六遍后才能進行相應的操作,喊停止時又無動于衷,令這位用戶哭笑不得,最后還是覺得手動操控才靠譜。
這樣體驗感,對用戶來說不能不感受到家電智能化是雞肋。買家電不帶智能功能的話,覺得買的不先進、不時髦,但買了這樣的智能產品體驗感并不佳。況且在實際使用中,像兩難之下,怎么能要求用戶對當下的智能產品有一個好的口碑。
類似這樣的案例不少,暴露出智能家電品存在很大問題。但家電智能化作為家電品的未來是沒問題的,這個大趨勢行業已達成共識,否則不會有這么多的廠商去探索試錯,投入大量的資源進行研發。畢竟,在科技發展到現階段,AI+IoT的應用已經是大勢所趨,在家電品上的融合應用漸趨熱絡起來。
不過也應該看到,畢竟家電智能化還處于起步階段,一方面智能技術本身還不完善,AI+IoT的應用還不成熟,導致了其在應用上還不完全靠譜,需要有一個技術成熟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很多廠家在智能化上操之過急,急于把智能技術生搬硬套在家電品上,結果使之應用效果不佳,用戶對體驗并不認可。
同時,還有人的應用習慣培養的問題。智能產品的應用是要有行為習慣的培養,不是說有了智能功能用戶就一定接受。很多人還感覺到智能技術不到位的情況下,還是原有使用方式更符合人的習慣。因為,培養習慣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需要廠商付出一定的資源代價。
此外,對廠商的研發應用智能化上,也要有所取舍。要考慮到是不是所有的家電品都一定要智能化。比如說,冰箱開門明明動個指頭就可完成,是不是非要用語音控制來實現智能?難道人都懶惰的連手都不愿動了嗎?
現在家電品的智能化還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廠商在結合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觀念不斷涌現和進階,確實洞察、理解用戶的需求,把這些應用在家電品上,來化解用的需求痛點。切莫為了創新而創新,令家電品智能化一直停留在雞肋階段,那樣才愧對于新時代。
當然新事物出現,總需要廠商、渠道、終端商、售后服務商有一個適應和試錯的過程,更重要的是消費者有一個逐步接受和應用培養的過程。就像功能手機向智能手機轉換一樣,需要很長時間。家電可能比手機更為寬泛、復雜,需要的時間會更長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