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能否像大腦那樣強大?

9月18至19日,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類腦人工智能主題論壇在上海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類腦人工智能領域頂尖專家、產業界代表齊聚復旦大學,共同展望人工智能領域發展的機遇和挑戰,研討神經科學、大數據、交互式機器人等前沿領域與人工智能的交融共生與發展趨勢。

開幕式嘉賓合影。 復旦大學供圖
腦科學和人工智能是當今國際科技前沿熱點,結合神經生物學原理發展的腦啟發智能算法應用迅速崛起,催生了新一代類腦人工智能系統,為疾病診斷、智能機器人、通用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成為全球產業發展和升級新的爆發點和增長點。
18日主題論壇群星璀璨。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斯坦福大學結構生物學教授邁克爾·萊維特(Michael Levitt),英國皇家學會會士、英國倫敦大學高等研究院感知學習中心主任科林·布萊克莫爾(Colin Blakemore),英偉達集團首席科學家及高級副總裁、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教授比爾•戴利(Bill Dally),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主任蒲慕明,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教授陸永青,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電磁波信息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金亞秋,英國牛津大學計算神經科學中心教授埃德蒙·羅爾斯(Edmund Rolls),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會士、英國愛丁堡大學教授塞蘇(Sethu Vijayakumar),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張世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圣安東尼奧分校計算機系教授田奇出席了論壇并作報告。
類腦人工智能主題論壇是本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同步召開的三十三個主題論壇之一,除主題演講外,“類腦芯片與智能系統論壇”、“高性能人工智能系統子論壇”、“大數據智能子論壇”、“類腦智能子論壇”、“AI+醫療健康:醫療行業的創新時代”、“智能,變革,預見—卿云子論壇”六個子論壇也將在復旦大學舉行。
主題論壇期間,復旦大學在光華樓二樓志和堂設置互動展示區,展示健康顧問機器人amika、中醫機器人、自動駕駛物流配送機器人、便攜式警用人車智能識別設備與系統、“不倒翁”知識問答系統等復旦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最新科研進展與成果。

無人配送機器人Roboway。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朱奕奕 圖
其中自動駕駛物流配送機器人Roboway以可愛的外形吸引了一眾參觀者。研發團隊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這款機器人由復旦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的7人研究生團隊自主研發,有別于普通的無人駕駛技術,它是在校園而非公路的復雜場景中進行研發的。“這款機器人將為同學們送快遞送外賣,預計今年年底在校園內實現常態化運營。”研發團隊中的張天資說。
自主交互中醫體檢機器人也吸引眾多參觀者。機器人可通過面診、舌診、問診以及脈診向體驗者提供健康體檢。

羅靜靜博士向體驗者演示中醫體檢機器人。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朱奕奕 圖
據中醫體檢機器人展示區的羅靜靜博士介紹,研發這款機器人,是為了解決當下中醫診療設備對專業醫生的依賴,使患者可以自主操作進行體檢,醫生可根據體檢結果提供治療。
記者從復旦大學獲悉,世界人工智能大會舉辦期間,2個AI創新中心(實驗室)也在復旦大學落地:復旦光華臨港和麻省理工ILP合作簽署“復旦長三角機器智能創新中心”,七牛云和復旦大學合作簽署“復旦-七牛深度學習聯合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