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掃上市首日破發的頹勢,小米從前天起迎來股價上揚。昨日港股開盤后,小米盤中股價一度到達19.8港元的高位,總市值達564.46億美元,超越京東位列中國互聯網企業市值第四,僅次于“BAT”。不過,此后小米股價有所回落,截至收盤股價為19港元。
“這兩天像一場夢……厚道的人運氣不會太差!”在經歷了首日破發又連漲兩日的跌宕經歷后,小米創始人雷軍昨天發了一條微博感嘆。小米于本周一正式登陸港交所掛牌上市。首日即破發,開盤價為16.6港元,較發行價17港元下跌2.35%。當天談到破發問題時,雷軍曾回應,資本市場大勢不好,從低點開始未必不是好事,長期價格才更重要。
業內人士分析,這一波漲勢與小米即將納入恒生指數存在一定關系。根據恒生指數公告,小米符合恒生綜合指數的快速納入指數規則要求,相關指數的成份股將于2018年7月20日收市后納入恒生指數,并于7月23日生效。自此,小米集團將成為香港恒生綜合指數、恒生環球綜合指數、恒生互聯網科技業指數的成份股。恒生綜合指數為滬港通合資格港股指標,小米加入恒生綜合指數,意味著今后普通投資者有望方便地在境內參與投資小米。
自小米啟動上市進程以來,圍繞其估值爭議的焦點主要在于——小米究竟是一家互聯網公司還是硬件公司。資本市場數十年的經驗顯示,硬件公司的估值空間遠遠低于互聯網公司。“很多人看不懂小米,里面有很多創新,我們既是硬件公司,也是電商公司,還是互聯網公司。”雷軍解釋。在上市前夕,雷軍闡述了保證小米未來成長性的三條策略:智能手機存量市場盡快沖入世界三強、有節奏地進行新品類拓展、進一步推進國際化。
麥格理日前發表研究報告稱,看好小米的競爭性和商業模式,認為對比其他手機設備商,小米與互聯網和電商同業相近,目標價30港元,評級“跑贏大市”。也有聲音認為,雖然小米進入了多個業務領域,但在每個領域都尚未形成自己的“護城河”,這將成為小米生態布局發揮作用的一個限制因素。目前,小米互聯網服務主要集中在三大領域,分別是以手機APP和智能電視流量變現為主的廣告收入、運營線上游戲所獲得的分成收入與付費內容訂閱、在線直播、互聯網金融等業務收入。然而,過去三年內,互聯網服務收入在小米整體收入中占比始終未達10%。
長沙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鐘偉認為,傳統估值方法對小米是失效的,因為傳統估值追求的是確定性。“小米最像的企業是亞馬遜,兩者都不存在一個確定的邊界,一直處于非常具有顛覆性的、創造性的數字空間中。因此,現在對小米的未來下結論還為時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