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圖/趙新培
◎趙新培
這臺攝像機到目前為止都應該算是我家最貴的一件家用電器了,用卡帶的那種,15年前大概花了1萬多塊錢買的。購買起因是一次三峽旅游。那一年,三峽大壩尚未投入使用。我們坐著長江游輪從重慶下行漂流到宜賓,那一路的景色真是美不勝收,我們也拍了不少照片。不過回來后仍覺得無比遺憾:“當時要是有臺攝像機該多好啊。”
很快,這臺索尼牌家庭攝像機就到我家了。盡管它價格挺貴,但是在我家正式工作的時間卻不長,也就三五年吧,它的最大作用就是記錄了我家孩子嬰幼兒時期的成長過程。閑暇的時候,把錄像機拿出來翻看以前的錄影帶,心里感到十分的甜蜜、溫馨、幸福。但是沒使用幾年,這臺攝像機就被束之高閣了,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幾乎忘記了它的存在。
記得上世紀80年代,家里一位親戚結婚,還要專門聘請攝影師進行攝像。而現在,家庭攝像機在我家幾乎已經下崗了。
改革開放40年,我國科學技術產業飛速發展,使攝像機從專業攝像師手中進入到尋常百姓家中。家用攝像機產品也經過了多次更新換代。從外觀笨重的,到輕巧便攜的,從磁帶的,到數碼的,越來越方便消費者使用。因為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多,除了照相還能拍視頻,視頻資料不僅可以保存在電腦里,還可以分分鐘上傳社交網絡,與親朋好友分享。
這意味著,家庭錄像機的使用幾率已降低為零。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