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消費者而言,最期許的就是少些套路與陷阱,能夠真正實現舒暢與品質消費。這就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構建起重誠信、守承諾的行業秩序。
隨著“雙十一”網絡促銷活動結束,電商產品售后迎來一年內的最高峰。記者近日調查發現,電商帶給消費者便利的同時,一些產品因為銷售渠道不同、商家售后保障不規范,無法進行正常的售后維修。甚至有部分生活用品、家用電器等產品,售前承諾的全國聯保,需要維修時,卻困難重重,成了“無處可保”。(11月20日新華網)
電商老問題年年有,新問題年年出新,除去商家的利欲熏心外,監管與打擊不力也縱容了電商售后陷阱一浪更比一浪高。監管部門不給力,僅靠消費者的防范遠遠難以填平這些陷阱,也就更難以不被一些套路所傷。其實,商家的虛假承諾等不誠信現象,是一種欺詐行為,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不僅要監管,更須依法從嚴打擊。
同樣,電商平臺不能只注重銷售業績的光鮮靚麗,再高額的銷售業績也是消費者支撐起來的。電商平臺管不好“手底下”商家,甚至是縱容商家虛假宣傳、埋設陷阱,坑害消費者,不單單會讓商家的聲譽受損,也更會丑化電商平臺的形象。當電商平臺也失去消費者的信任時,電商平臺的銷售業績可還會耀眼?這是再明白不過的道理。
從法規層面來講,國家對電子商務的法規約束力度逐年加大。以明年即將實施的《中電子商務法》為例,就是為了保障電子商務各方主體的合法權益,規范電子商務行為,維護市場秩序,促進電子商務持續健康發展。從小處說,電商平臺也有著相應的規矩約束,不可能放任欺詐消費者現象的出現。對此,就需要這些法律法規真落地。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全國網上零售額達4.08萬億元,其中實物商品的網上零售額為3.13萬億元。而2018年雙11行業銷售額,各大電商平臺也是頻頻報喜。不過,于消費者而言,最期許的就是少些套路與陷阱,能夠真正實現舒暢與品質消費。這就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構建起重誠信、守承諾的行業秩序。
楊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