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霞公府的人不僅僅因為這座建筑自身的魅力,更因為它所在的這片土地——紫禁城旁,王府井里。如果今天你只認為這里是“商業金街”,那說明你對王府井的了解還不夠深入。翻開書籍典故,徜徉在歷史長河之中,你會發現,王府井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發源地。漫步走出霞公府,你路過的很多地方都擁有觸動人心的豐富故事。



霞公府是怎樣的一處居所?是緊鄰紫禁城的精舍大宅?是邱德光先生新裝飾主義的代表作?是坐落在王府井醇熟生活場的頂級居所?都對,不過還有這樣一個稱謂——霞公府是一座被最有歷史感書店環抱的住所。商務印書館、涵芬樓書店、三聯生活書店,均位于霞公府往北,緊鄰中國美術館的區域。很多人知道這些書店的今天,但卻不了解它們的過往故事。
商務印書館的故事
2017年是商務印書館成立120周年,在王府井大街上眾多的“百年老店”中,它的身份尤為特殊,因為商務印書館不僅是成功的商業品牌,也是中國現代出版事業的開啟者和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早期推動者。商務印書館創立于1897年,創辦人是夏瑞芳、鮑咸恩、鮑咸昌、高鳳池,他們集資3750元,租屋三間,購機器數臺,辦起了這家小印刷工場,起名為商務印書館。早期,商務印書館以印刷為主。1902年,翰林出身的張元濟抱著以昌明教育、開啟民智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加入進來,經他籌劃,商務印書館成立了編譯所、印刷所和發行所,并聘請蔡元培為編譯所所長,同時還請來一大批學者和專家加盟,開始組織編寫新式教科書,譯印外國名著和編纂出版各類辭典工具書,使商務印書館真正成為一家出版企業,薪火相傳至今。商務印書館激勵了中國許多有志之士,1916年,一個名叫沈德鴻的年輕人走進了商務印書館,成為函授學社的一名普通英文閱卷員。多年后,回憶起這段出版生涯,這位已經以筆名“茅盾”聞名于世的作家這樣說:“我如果不是到商務印書館來工作的話,可能就沒有自己文學上這樣的成就。”
涵芬樓書店的故事
頗具規模的“涵芬樓書店”開設在北京王府井商務印書館大樓前。在寸地寸金的王府井商業區,不是將它租出去做日進斗金的大賣場,而開書店,實在是讀書界的一件幸事。涵芬樓是商務印書館早期圖書館的名稱,它藏書豐富,是我國當時的“藏書重鎮”,商務印書館有些編輯就喜歡以涵芬樓自稱,所以它又是商務印書館的雅稱。最早以涵芬樓自稱的是吳曾祺,他利用商務印書館藏書編纂一部100卷的古人文集,1911年出版,書名就稱《涵芬樓古今文鈔》。銀行界有位謝菊曾先生,因為成績好,小學畢業后被莊俞校長推薦到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一年后他離開,到銀行界工作。晚年寫回憶錄,寫他在尚公小學和編譯所這段生活,就題名《涵芬樓往事》,這些都佐證了涵芬樓的令人向往。現在從王府井大街南口的霞公府出來,沿著王府井大街一路往北,就能看見商務印書館的涵芬樓,曾經它久被遺忘,今天又出現在讀者眼前,讓愛書的人歡欣鼓舞。
三聯生活書店的故事
時間追溯到2012年8月31日,三聯書店正式向上級主管部門提出報告,要求恢復鄒韜奮先生在80年前創設的“生活書店”出版品牌。2013年4月26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給予批復:同意三聯書店出資設立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簡稱“生活書店”。很多朋友久聞“三聯”大名,但卻不知道此名出處,實際上它源于鄒韜奮、徐伯昕等上世紀30年代創立的生活書店、新知書店和讀書出版社,三店合并,取名“三聯”。“生活·讀書·新知”雖然只是三家書店名字的組合,但卻巧合地概括了人的一生中最主要的三個方面:首先,最重要的是生活,熱愛生活,好好生活;然后是讀書,讀書是一種習慣,是一種人生的態度;最后是新知,新知從讀書中來,從生活中來,又讓讀書和生活更美好。
這就是居住在霞公府,居住在王府井的魅力所在,歷史與人文的精彩故事就融入在日常的生活中,當天氣晴好,踱步出門,不經意間就能發現精神生活之美。




關于霞公府:霞公府是建造在北京紫禁城旁的頂級人文宅邸,身處有七百多年歷史的王府井文化商業街區。霞公府于2011年建成,名稱沿用晚清貴族載霞府邸舊名。其建筑規劃由中元國際工程公司完成,室內設計邀請了著名的“新裝飾主義”領軍人物邱德光先生主持。霞公府定位于為巔峰人士提供在中國經濟文化核心區域的頂級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將為您提供一個充滿文化內涵和頂級生活品質的溫馨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