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太平洋時間3月17日上午8點30,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走進了斯坦福商學院研究生院的課堂。今天的授課老師是斯坦福商學院研究生院的講師艾米·威爾金森,她主講案例是來自海爾的“每位員工都是一名創客——海爾超越傳統的管理方式”,這種超越傳統的管理模式即海爾“人單合一”模式,張瑞敏作為“人單合一”管理模式的創立者被邀請到課堂上親自授課。
“美國企業的股東第一是不對的” “斯坦福的學生最想做的可能不是企業家,而是創業家”。張瑞敏了解斯坦福的學生,在斯坦福,每一個默默無聞的學生,都有機會成長為高居福布斯排行榜的億萬富翁,或是叱咤風云的政治人物,沒有人想錯過超越傳統管理的新知識。
“美國企業非常大的一個問題是股東第一,我們要把它改成一個創客第一。”張瑞敏認為股東第一是不對的,因為沒有任何股東可以給企業創造財富,只有創客能夠創造用戶價值。美國的公司是非常嚴格的線性管理,每一項工作都有非常明確的規定。但互聯網時代恰恰是非線性的,用戶的需求是個性化需求,隨時改變的。張瑞敏引用了威爾金森在《創新者的密碼》中的一句話:“所謂創業就是從懸崖上掉下來,在沒有落地之前組裝好一架飛機,向你創業的方向飛走。”張瑞敏說,創業爭的不是“第一”,而是“唯一”。
在談及企業未來的走向時,張瑞敏表示:“將來的企業一定都是網絡化組織,是互聯網的節點,而不是自成體系。連上互聯網,可能得到無限的資源;但脫離互聯網,可能什么都不是”。
在硅谷的中心直指“硅谷悖論”
近兩個小時的課堂,斯坦福大學的MBA學員們卻意猶未盡。除了課堂上的互動外,在校園里散步的時候,午餐前的交流會上,學生們都抓緊一切機會與張瑞敏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硅谷是一個熱帶雨林,生物多樣性。‘硅谷悖論’在于,創業企業做大了以后又按照傳統企業來做。沒有創業激情,離市場也遠了。”當與師生們談起硅谷的發展和未來時,張瑞敏毫不避諱地向來自硅谷的精英們指出了“硅谷悖論”存在。坦言這個問題不解決,大企業也沒有未來。
“創業公司成為大公司后,變成像金字塔般的組織,企業變成一部機器,每一個齒輪、螺絲釘在發揮自己的作用,但也喪失了創新激情。”張瑞敏表示,“在互聯網時代,企業不是“大而不倒”,而是“大而易倒”。”
張瑞敏向大家介紹海爾作為一個大企業,是如何通過“人單合一”模式進行持續創業的。傳統的企業相當于有圍墻的花園,所有的植物根據企業要求修剪成他所需要的樣子。而海爾則把傳統企業顛覆成像熱帶雨林生態,每一個員工跟每一個用戶需求連在一起,持續不斷的以用戶為中心進行創新。
張瑞敏此行對海爾“人單合一”模式的介紹及一番令人耳目一新的管理觀點,大幅度刷新了斯坦福學生以往對中國企業和管理文化的刻板印象。斯坦福商學院一年級學生卡羅琳娜·佩雷茲(德勤公司前雇員)激動的表示此番受益匪淺,海爾銳意革新的勇氣和張瑞敏的人生經歷令人十分欽佩。二年級學生柯特妮·約翰遜談到,海爾"人單合一"的概念新穎獨特,體現了創新精神和顛覆性。雖然在實踐層面組織機構可能會面臨挑戰和困境,但卻指向了未來成功企業的必經之路。
從哈佛案例到斯坦福課堂
斯坦福大學是世界上最具創新性的大學,也同時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杰出的大學之一。據一項不完全統計,在每年公布的《福布斯》富豪榜上,幾乎有三分之一的世界富豪出自斯坦福大學,美國的前總統胡佛、肯尼迪,以色列總理埃胡德·巴拉克等政治人物也畢業于此。去斯坦福的課堂演講,于中國企業家們而言并不多見,而曾經的中國傳統產業的企業家,到斯坦福講互聯網時代的變革之道,更十分罕見。
張瑞敏曾登上過很多著名大學的講臺,但能和這次斯坦福授課相提并論的要數哈佛大學了。19年前,“海爾文化激活休克魚”是寫入哈佛大學教材的第一個中國企業案例,自那時起,哈佛大學商學院對海爾管理創新的研究和關注就沒有間斷。2015年,哈佛大學教授、平衡計分卡之父羅伯特·卡普蘭和副教授坎貝爾等人完成了首個研究海爾“人單合一”模式的教學案例——《海爾與用戶零距離》,這個案例也被師生評為當年最受歡迎的案例。
從哈佛到斯坦福,海爾走過了一條從學習西方先進管理到率先探索互聯網時代管理模式的道路,其在“人單合一”模式下的轉型,為全球企業在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方向做出表率,并帶去全新的思考。
多年來,海爾到底做對了什么?威爾金森的教學案例引用的第一句話或許就是答案:
“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