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日本家電巨頭倒下了。

繼三洋、夏普賣身之后,2017年11月14日,日本東芝株式會社為了免遭退市被迫出售擁有百年歷史的電視業務。是的,中國海信集團僅以129億日元的價格就收購了東芝電視的一攬子業務和全球范圍內40年的品牌授權。
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曾被稱為“電視王國”,涌現了東芝、三洋、日立、夏普等一批全球知名的家電企業。擁有142年歷史的東芝又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曾是第一家把彩色電視商品化工廠、也是產出全球首款裸眼3D電視的企業;東芝品牌曾在中國大地家喻戶曉,立下年銷量1800萬臺液晶電視的宏愿。
可如今,這位昔日的家電巨人卻深陷經營危機、連年虧損,被迫匆忙中變賣資產,以免遭退市危機。這也是東芝最后一塊傳統家電業務。這筆交易能否最終使東芝免遭厄運尚不得而知,但對于迅速崛起的中國海信來說,通過品牌、技術、生產隊協同大大加快了全球化的步伐。
這一震驚業界的并購呈現出明顯的全球產業梯次大遷徙的態勢。一方面利潤最低的加工制造環節正從中國外移,向東南亞、非洲等“成本洼地”搬遷,一方面中國企業通過并購進入到更高層面,開始爭奪全球市場、樹立自由品牌。
電視業務賣身
半個月前,東芝社長綱川智剛剛在股東會上含淚就出售半導體資產向股東鞠躬、“真誠”道歉;半個月后,當他再次簽下令人心寒的合約,將有著近百年歷史的東芝電視業務出售給中國海信集團時,不知心情如何。
2017年11月14日,海信電器(600060)與東芝株式會社在東京聯合宣布:東芝將旗下映像解決方案公司(Toshiba Visual Solutions Corpora-tion,以下簡稱“TVS”)股權的95%正式轉讓給海信電器,其余5%股權仍由東芝保留。
根據雙方簽署的轉讓協議,海信電器(600060)為這筆交易將支付自有資金129.16億日元(約人民幣7.98億元)。轉讓完成后,海信電器將享有東芝電視產品、品牌、運營服務等一攬子業務,并擁有東芝電視全球40年品牌授權(暫時不含歐洲、東南亞等地區)。
東芝涉足電視業務要從百年前說起。早在1927年,東芝生產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可以顯示電視畫面的一級攝像管;1960年,東芝成為了日本第一家把彩色電視商品化的廠家,2010年東芝生產出了全球首款裸眼3D電視。從模擬時代到顯像管時代,再到液晶時代,擁有142年歷史的東芝在顯示技術領域引領了日本乃至世界科技潮流。一百年間,電視都是東芝絕對的支柱產業,造就其昔日的輝煌。“Toshiba,Toshiba,新時代的東芝!”,讓全球許多消費者至今耳熟能詳。
直到2010年,如日中天的東芝還立下了“2011年度全球售出1800萬臺液晶電視”的宏偉目標。然而,就在這一年3月震驚全球的福島核事故成為了東芝盈虧的分水嶺。
整個東芝集團遭遇了突如其來的重創。
原來,2006年2月東芝以54億美元接近3倍是溢價收購了美國西屋電氣,開始涉足核電領域。可2011年突然爆發的福島核泄露事件使核電產業瞬間速凍,日本政府當即關停所有的核電站,全球也迎來了一輪核電站關閉潮。東芝巨資押注的核能業務遭到重創。
受核電業務拖累,2015年東芝爆出虧損44億美元,為有史以來最大虧損;2016年,西屋電氣的巨額虧損又讓東芝當年的商譽減損規模高達61億美元,直接導致東芝2016年資不抵債額高達5529億日元。近日日本東芝公開表示,2018年三月底結束的2017財年內,公司將凈虧損大約10億美元。這意味著,如果2017財年不能扭虧,東芝就有退市之虞。
為了免遭厄運,剛剛上任一年的東芝社長綱川智不得不變賣資產,以改善財務報表。作為日本最大的半導體制造商,東芝被迫以180億美元將其寶貴的半導體芯片業務出售給一個由美國貝恩資本牽頭的國際財團。
但是,東芝半導體的國際市場占有率高達20%,受日本及國際《反壟斷法》審查的影響,市場普遍認為出售根本無法在2018年3月底前完成,趕不上東京證交所強制東芝退市的最后期限。要想自救,東芝必須盡快拋售其他資產。萬般無奈之下,百年歷史的電視業務成為東芝斷臂自救的手段。
2017年4月,媒體接連爆出東芝與中國海信、土耳其Vestel等就出售電視業務進行密談。從那時起,談判桌上的東芝就陷入了兩難的困境——既受時限所迫、急于出手,又怕售價過低、無法抵償虧損。這勢必被談判對手利用,以時間來換取更優惠的條件。
最終,11月14日海信以支付自有資金129.16億日元的對價奪下東芝電視業務。根據當日海信電器(600060)公告顯示,“交割日預計最早為2018年2月28日”。恰恰在東京證交所強制東芝退市的最后期限之內。
岌岌可危的東芝果真能在最后關頭擺脫退市的厄運么?
產業梯次大遷徙
無論是對于急于自救的日本東芝,還是飛速崛起中的中國海信來說,或許今天這筆交易都是一個“最佳選擇”。
一方面,近年來東芝的電視業務在急劇萎縮。早在2015年,東芝電視就紛紛關閉了海外制造工廠,大幅度裁撤員工,將歐洲、東南亞等地區商標權(到期日分別為2019-2021年不等)出售,上演了一幕國際大撤退。相比于鼎盛時期上千萬臺銷量,2016財年TVS公司營業收入僅有27.02億元人民幣,凈利潤5.68億元人民幣,縮水了數十倍。
東芝方面坦言,“東芝難以單獨投入更多資源,也難以維持其競爭力的持續提升。為提高TVS的競爭力和企業價值,促進映像業務的持續發展,東芝認為,最佳選擇就是攜手擁有卓越經營能力和雄厚資源的海信。”
另一方面,對于海信而言,正如海信集團總裁、海信電器董事長劉洪新所說,“收購后,海信將整合雙方研發、供應鏈和全球渠道資源,快速提升市場規模,大大加快國際化進程。”
根據海信電器并購東芝的商業計劃,未來將進一步拓展公司在電視業務的研發、品牌和營銷的全球布局,通過整合雙方的研發、供應鏈和全球渠道資源,并在顯示技術上相互取長、相互借力,全面提升公司的全球影響力與綜合競爭力。
對于兩大品牌的協同效應如何發揮,海信電器這樣說道,東芝電視在圖像處理、畫質芯片、音響等方面有深厚的技術積累,海信電視在智能化技術及內容運營服務、以及激光電視等方面具有領先優勢,雙方可互相補充提升。同時,海信擁有采購和制造的成本優勢和規模效應,收購后通過與東芝電視共享供應鏈資源,可以提高東芝電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
“中國企業從國內向全球化發展,不是單一要素所能實現的,必須完成生產制造、品牌市場和技術研發三大體系的整體布局。”帕勒咨詢公司資深董事羅清啟指出,一個企業全球化布局須要統盤運籌,在哪個國家建廠、覆蓋哪些區域市場,每一個工廠由怎樣的專利技術、研發團隊支撐,手中多個品牌如何合理的利用。他認為,海信并購東芝電視同樣也應是基于三大要素而做出的綜合考量。
比如,東芝擁有OLED技術,而海信一直倡導ULED技術路徑,并購將使海信同時握有兩種不同液晶技術,技術研發更加平衡;此前海信獲得了夏普在北美市場5年的品牌授權,眼看著2020年即將到期,東芝品牌也可作為及時的替補;根據IHS的數據,2016年東芝電視在日本市場的銷量排名第三,交易完成后海信與東芝兩個品牌的累計市場份額超過了20%……
從2015年開始,海信國際化戰略全面提速,在并購夏普北美業務、贊助歐洲杯等一系列舉措后,海信電視市場占有率已穩居全球前三,僅次于三星、LG。隨著夏普賣身、松下隱退、日立勢微、東芝出售,彩電業中日韓這場“三國殺”在日系企業大潰退下演變成中韓之間的角逐。
“從并購中,全球家電業呈現出清晰的梯次大轉移態勢。”中國家電商業協會副秘書長吳咸建指出,過去產業鏈分工是中國企業制造、日韓掌控品牌與市場,歐美巨頭掌控核心科技。如今,一方面利潤最低的加工制造環節從中國外遷,向東南亞、非洲等“成本洼地”遷徙,一方面中國企業崛起,通過并購進入到更高層面,開始爭奪全球市場、樹立自有品牌。
并購當日,根據東芝公布的中期規劃,東芝將能源、電子元器件、ICT(信息和通信技術)解決方案、社會基礎建設作為重點業務領域,并為此集中投入經營資源。
吳咸建認為,盡管日本企業在“TO C”的整機消費領域出現大潰退,但也要看到日系企業紛紛轉向上游“TO B”環節、專攻核心部件的技術研發,占據了整個產業鏈的源頭。崛起中的中國企業在技術研發體系還與之有著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