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 家居 應用愈加普及的今日,照明設計不單純是燈光照明,它更是從智能 家居 的生活場景、空間規劃和建筑構架的角度,構思關于智能科技、居住環境、健康節能的有機統一和完美結合。可以說,一個精心設計的照明系統是一套智能 家居 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那么,室內照明在設計時應該符合哪些標準?照明環境的差異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的?
▋ 室內照明設計的要求
在智能 家居 中,照明設計作為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燈光效果好壞將直接影響 家居 空間的檔次,更將反應出屋主對生活的品質追求和情趣高低。除了應滿足基本照明質量外,在智能 家居 設計中,室內照明還應滿足以下幾方面的要求:
1.照度標準
照明設計應有一個合適的照度值,照度值過低,不能滿足人們正常工作、學習和生活的需要;照度值過高,容易使人產生疲勞,影響健康。
GB50034-2013《住宅建筑照明標準》對房間照度均與度進行了明確規定。
此外,房間或場所內的通道和其他非作業區域的一般照明的照度值不宜低于作業區域的1/3。
2.燈光的照明位置
正確的燈光位置應與室內人們的活動范圍以及家具的陳設等因素結合起來考慮,這樣,不僅滿足了照明設計的基本功能要求,同時加強了整體空間意境。此外,還應把握好照明燈具與人的視線及距離的合適關系,控制好發光體與視線的角度,避免產生眩光,建設燈光對視線的干擾。
3.燈光照明的投射范圍
燈關照明的投射范圍是指保證被照對象達到照度標準的范圍,這取決于人們室內活動作業的范圍及相關物體對照明的要求。投射面積的大小與發光體的強弱、燈具外罩的形式、燈具的高低位置及投射的角度相關。照明的投射范圍使室內空間形成一定的明、暗對比關系,產生特殊的氣氛,有助于集中人們的注意力。
GB 50034-2013《住宅建筑照明標準》要求:居住建筑每戶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宜大于上述標準。
4. 家居 照明燈具的選擇
人工照明離不開燈具,燈具不僅提供照明,也為使用者提供舒適的視覺條件,同時也是建筑裝飾的一部分,是照明設計與建筑設計的統一體。
(1)吊燈。吊燈是懸掛在室內屋頂上的照明工具,經常用作大面積范圍的一般照明。用作普通照明時,多懸掛在距地面2.1m處,用作局部照明時,大多懸掛在距地面1-1.8m處。
(2)吸頂燈。直接安裝在天花板上的一種固定式燈具,作室內一般照明用。吸頂燈種類繁多,但可歸納為以白熾燈為光源的吸頂燈和以熒光燈為光源的吸頂燈。吸頂燈多用于整體照明,辦公室、會議室、走廊等地方經常使用。
(3)嵌入式燈。嵌在樓板隔層里的燈具,具有較好的下射配光,燈具有聚光型和散光型兩種。聚光燈型一般用于局部照明要求的場所,散光型燈一般多用作局部照明以外的輔助照明,例如賓館走道,咖啡館走道等。
(4)壁燈。壁燈是一種安裝在墻壁建筑支柱及其它立面上的燈具,一般用作補充室內一般照明,壁燈設在墻壁上和柱子上,它除了有實用價值外,也有很強的裝飾性,常用于大門口、門廳、臥室、公共場所的走道等,壁燈安裝高度一般在1.8-2m之間,不宜太高,同一表面上的燈具高度應該統一。
(5)臺燈。臺燈主要用于局部照明。書桌上、床頭柜上和茶幾上都可用臺燈。它不僅是照明器,又是很好的裝飾品,對室內環境起美化作用。
(6)立燈。立燈又稱"落地燈",也是一種局部照明燈具。它常擺設沙發和茶幾附近,作為待客、休息和閱讀照明。
▋ 智能 家居 需要怎樣的照明環境?
照明是很視覺化的,每個人對照明與光環境的感受是有所不同,不同年齡,不同文化與職業背景的人對照明與光環境的視覺感受與心里體驗是有所差異的,對照明藝術的審美取向有所偏好。
照度的影響
據專業學者研究,不同照度下,視敏度隨照度遞增而升高。一般,在200-400lx照度下,人的視敏度有顯著上升,而在400lx以上,隨著照度提高仍會提高視敏度的上升無顯著區別。
色彩與情感的關系
其次,光照度對人激素水平也有一定的影響。研究醫學研究證明,視覺系統會將外界光環境的明暗信息傳遞給大腦的松果體,從而影響褪黑色素的分泌。日本學者曾用50Lx的白熾燈和1000Lx的紅、綠、藍三種熒光燈對睡眠前的人進行照明,發現白熾燈和紅色熒光燈對褪黑色素的抑制能力較弱,人容易進入較深的睡眠。
在美國的一些地區,進入冬季陽光照射減少,有些人出現有"季節性情緒紊亂"(SAD)或稱"冬日抑郁癥",主要因為日光的攝取量減少引起體內荷爾蒙分泌變化引起的生理反應,導致生物節律紊亂。據哈佛醫學教育機構的研究,冬季房間照明除了調節燈光冷暖外,適當提高室內光環境的照度,有助于治療SAD疾病,建議冬天時家庭照明有平均100Lx提高到150-200Lx。
色溫的影響
高色溫光源能提高大腦的興奮、集中注意、警覺和覺醒水平,能提高腦力活動能力,對腦力符合是有利的。但是高色溫對于腦力負荷后的疲勞恢復又是不利的,晚上長時間處于高色溫光源下,會對人造成壓抑、煩躁從而影響睡眠。
外國學者Willoughby在研究中發現,生活室內使用4000K色溫的照明光源,可使人感到親切、溫暖、涼爽、寧靜的舒適感。
GB 50034-2013《住宅建筑照明標準》對光源顏色的標準
在住宅照明光環境設計中,應適當考慮不同季節燈光色溫的變化,即,夏季使用偏冷色的光源照明,冬季使用偏暖色的光源。這種不同季節使用色溫的傾向并不是要求夏季全部使用冷色的熒光燈,冬季全部使用暖色的白熾燈(或暖色熒光燈),而應在設計時把室內燈光分為冷暖兩個層次,在不同的季節以某一種色溫為主色調,而春秋兩季可以適當地增減燈光的冷暖成分。
結語:
隨著智能 家居 的應用普及,照明光環境僅僅滿足功能性的照度水平是不夠的,進行智能照明設計,在滿足基本照度及創造良好的燈光藝術的前提下,還應充分考慮不同照明光環境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不同影響,針對季節的差異、年齡的差異、性別的差異、健康狀況的差異、文化的差異、地域的差異的具體問題進行智能化、個性化設計,創造出一個生動且富有人性的照明光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