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PEC會議上各國領導人身著的海水江崖紋圖案中式服裝,到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定址千年古鎮烏鎮,再到被當做國禮贈送的各類精美的陶瓷、家具、字畫等等,都顯現出本屆領導人對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視。而紅木家具更是成為弘揚傳統文化的一個亮點。從2013年習近平主席出訪塔吉克斯坦時向拉赫蒙總統回贈的一對黃花梨制明式交椅,到2014年APEC會議頻頻上鏡的屏風、圈椅、幾案等傳統紅木家具,再到8月30日李克強總理在北京會見加拿大總理特魯多選用的全套大紅酸枝浮雕西番蓮花紋寶座,紅木家具都不斷進入人們的視野,也刷爆了紅木行業的朋友圈。據悉,本次李克強總理會見加拿大總統接待現場的整套家具由素有“嶺南魯班”美譽的傳統家具設計大師伍炳亮設計制作。據伍炳亮先生介紹,寶座在傳統家具中歷來就屬于禮器級別,用于陳設接待外賓,既是對傳統家具文化的弘揚,也將鼓勵和提振紅木家具行業發展的信心。
圖1.李克強總理會見加拿大總理特魯多(電視截圖)
西番蓮花紋寶座背后的故事
由本次入鏡的大紅酸枝雕西番蓮紋寶座到設計制作的過程,伍炳亮先生依然心緒難平,激動不已。據伍先生介紹,這套被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寶座,是他創新設計的系列家具作品。作品全部用交趾黃檀(大紅酸枝)制成,其靈感來自于2008年北京嘉德拍賣的清乾隆紫檀雕西番蓮大平頭案。這個大平頭案是一件高91公分、寬259公分、直徑52公分的宮廷御用重器,上面雕刻有精美絕倫的西番蓮紋圖案。伍炳亮對這個平頭案上的西番蓮花紋飾與雕工可謂是“一見鐘情”,由此也萌生了以此素材來設計開發成套系列家具的想法。
在此套作品的設計創新中,伍炳亮制定了以家具功能緊隨時代需求,制作技藝秉承傳統精髓,家具風格再現清宮御制神采的設計制作方向。在繼承與創新的關系上,伍炳亮認為必須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以博古通今的方式對傳統家具進行改良和創新設計。伍炳亮身居嶺南,得以充分領略廣作家具的傳統風采,廣作原料不吝其奢,做工不厭其繁的風格給了他重要影響。但他藝術風格并沒有局限于一地一域,而是襲古制之精髓,集南北之大成,經過數年時間,全套清式浮雕西番蓮花紋廳堂系列家具終于完成,這套家具總計二十多件,涵蓋了大型條案、寶座、羅漢床、柜架等等。在選材上秉承廣作傳統,選用老撾大紅酸枝老料制作,采取純手工雕刻方式精致而成,成功呈現了用料寬綽、敦厚凝重、端莊華麗、精致繁美的清宮御制家具特點,一經推出便受到了業內專家和愛好者的交相贊譽并被故宮博物院甄選收藏。
圖2.伍炳亮作品《老撾大紅酸枝西番蓮花紋寶座》(正面)
據介紹, 西番蓮紋雕刻相當費時費工,包含給故宮提供的這一套作品在內,全部都是純手工制作而成,其制作周期長達數年之久。以沙發10件套為例,也才做了兩三套而已,可以說件件都是真正的“限量版”。因為器型珍貴,伍炳亮還特地在家具上加上了金箔款識。
據故宮博物院原科技部主任曹靜樓介紹,“西番蓮紋”自明代傳入國內,盛行于清代。它集合了中式的纏枝紋和西方莨苕葉雕刻各自的特點,形成了極富張力的花卉紋飾,常被用在建筑雕刻、家具雕刻等地方。西番蓮紋的寓意很好,它既是中西合璧的象征,又蘊含連綿不絕之意,用在接待外國嘉賓的場合可謂再合適不過。另外,西番蓮紋也是廣東地區“廣作”的經典紋飾,嘉德拍賣會上的乾隆紫檀雕西番蓮大平頭案也與廣東地區進貢至宮廷的貢品風格一致。伍炳亮先生來自廣東臺山,是當代“廣作”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作品多年來被中南海、國家博物館、恭王府、故宮博物院等收藏。他此次的西番蓮紋作品,可以說是對于“廣作”傳統紅木家具又一次成功地發掘與弘揚。
圖4.被恭王府收藏的伍炳亮作品《明式海南黃花梨靈芝如意紋大翹頭案》
作為中國家具協會傳統家具專業委員會主席團主席,伍炳亮在談及此次事件對整個紅木家具行業的意義時表示,自己的作品能有機會提供國家領導人和外國政要使用,不僅僅是個人的一大幸事,更是整個紅木家具行業的一大幸事。來自國家高層的關注對處于轉型期的紅木家具行業來說不啻于一劑強心針,具有很好的提振作用。
紅木行業發展離不開頂層設計
明清時期是紅木家具發展最好的時代。回顧歷史上紅木家具在明清時期的發展原因,或許能給我們今天的行業發展帶來啟示。
推動明清兩代家具發展的要素主要有三:一是商品經濟的繁榮,二是文化生活的繁盛,三是自上而下的推動。明代工商業發達,文化繁盛,紅木家具作為一種藝術性與實用性完美結合的文化載體受到廣泛推崇,旺盛的購買力為高端家具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得明式家具在中國古典家具史上達到了巔峰;隨之而來的清代中前期,尤其是康雍乾三朝,雖然文化上多有鉗制,但依然保持了基本面的繁榮,而在經濟發展方面更是堪稱盛世,這也使得清式家具成為中國古典家具發展的第二座高峰。而最后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就是明清家具的發展不缺乏頂層設計以及自上而下的推動。明清兩朝皇室對于家具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了漢唐宋元歷代前朝,國家對于宮廷家具的制作尤為看重,連圖紙都需要一一過目欽定。雖然他們自身或許并未意識到,但實際上他們已經為紅木家具的風格及發展方向定下了基調,以他們為代表的上層階級的推動促進了整個行業蓬勃發展,直至臻于極盛。這也堪稱是中國古代家具發展史上最早的“頂層設計”。總之,經濟、文化及頂層設計這三個因素對于紅木家具的發展來說,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當代紅木行業發展同樣需要“三駕馬車”
歷史不會簡單重復,但總是驚人相似。我國紅木家具行業前十多年的發展正是得益于經濟的繁榮與商品消費的推動。十年來,紅木家具一度成為人們消費和收藏的寵兒,紅木企業、賣場和園區成倍增長,原材料價格更是直線上升。然而,自2014年以來,紅木家具市場開始降溫,產品銷路不暢,部分企業陷入困境,行業開始進入盤整期。
伍炳亮談到,一個行業的發展變革是不可避免的,關鍵看它是否是朝著更優質、更長久的目標,是否是一個去蕪存菁的過程。近年來,消費者的成長甚至已經超越了行業的成長。在傳統文化復興的大趨勢下,已經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消費者對于文化內涵和藝術美感的追求逐漸升溫,市場已經開始發生變化,消費者更加尊重文化、理解文化、熱愛文化。但很多紅木家具企業并沒有真正認識到消費者已經轉型,沒有意識到過去那種粗放式的、不重視紅木家具文化內涵的做法已經行不通了。
我們不難發現,紅木家具行業現階段的盤整,正是因為在驅動行業發展的經濟基礎、文化積淀及頂層設計的“三駕馬車”中,文化與頂層設計并沒有完全跟上。其實,紅木家具行業“危”與“機”并存,國家層面對于傳統文化的倡導、新一代消費者對于文化內涵和藝術美感的追求實際上已經構成了新的市場機遇,而這也正是紅木家具行業新的發展契機。
“頂層設計”為紅木家具行業轉型升級帶來契機
在當今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已逐漸成為社會熱潮。綿延數千年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審美旨趣和道德底蘊,正日益浸染和影響著現在的中國人,并成為國人取之不竭的寶貴財富。可以說,如果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
在國家層面上,弘揚傳統文化、實現傳統文化的復興一直都是本屆政府大力倡導和不懈引領的方向,而紅木家具更是成為國家倡導傳統文化的主角之一。中式服飾與紅木家具在APEC會議上的高調亮相、大放異彩,黃花梨交椅以及陶瓷、書畫等成為國禮,即將進行的G20會議采用西番蓮紋緬甸花梨大圓桌……這些動向與民間日漸興起的傳統文化熱潮遙相呼應,已經成為國學、茶道、文化收藏等相關領域蓬勃發展強有力的推手,同樣也將成為推動紅木家具行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作為紅木家具企業,對于高層的關注應予以積極的重視與響應,惟其如此,才能順應潮流發展,加快轉型升級,走出行業發展的盤整階段。
在國家大力倡導傳統文化、頂層設計已然成型的今天,身處轉型期的紅木家具企業不應當忽視另一個重要因素——“文化”的歸位。紅木家具與文化氛圍是魚與水的關系,紅木家具好比是魚,沒有文化氛圍的“水”,也就失去了生機。消費者對家具的需求,已經由過去溫飽實用型的普通家具轉向追求設計與制作都富有文化藝術含量的精品家具,企業應當在紅木家具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意蘊下大功夫。這是市場的要求,也是紅木家具企業發展的應有之義。
對于這一點,伍炳亮先生也是感受頗深。他認為,企業應當摒棄過去的粗放式經營和粗制濫造,端正心態,定位于做精、做特、做優,發揚“工匠精神”,努力提高創新設計水平,充分利用來之不易的材料資源、制作出富有藝術底蘊的精品、藝術品,賦予稀缺名貴材料第二次生命。這既是市場的需求,也是當代紅木家具企業家應有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