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四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舉行,中國承諾決不會對全球化關上大門。隨著中國發起了“一帶一路”倡議、“絲綢之路基金”等戰略構想,中國不僅為相關國家提供了互聯互通的機會和資金,更為亞洲、歐洲國家等地區打開了更加廣闊的市場。作為中國傳統制造代表,作為中國第四大消費品行業,也作為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中國家具行業如何迎接轉型變革迎接機遇?
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
共同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制是今年APEC峰會的主要議題之一,就是要反對任何形式的保護主義。對此,相信許多許多中國家具企業,特別是出口型家具企業如履薄冰,感受深切。而中國家具想要從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國成為“制造強國”升級,必須有所改變。在2016年,世界經濟進入“中轉站”,增長動力不足,貿易投資低迷,同時伴隨保護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在此背景下,世界目光聚焦利馬,中國作用備受關注,中國的引擎和引領作用成為關鍵。
近年來,政府狠抓傳統優勢制造業重點項目建設,加大技術改造專項資金投入。重點加強對建材、家具等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實施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重點技術改造項目。采取競爭性安排方式集中我省挖潛改造專項資金支持一批具有全局帶動作用的制造業技術改造項目,對先進制造業的重大核心基礎技術項目給予傾斜支持。
由標準的的追隨者向標準的制定者邁進
今年7月份,在哥本哈根舉行的國際標準化組織家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ISO/TC 136”)第13屆年會上,由中國承擔的ISO/TC 136床類測試方法工作組(以下簡稱“WG4”)秘書處,向來自世界各個國家的家具標準化專家進行工作報告。這項國際標準的制定是首個由中國參與制定的家具國際標準,不僅將填補國際標準在床類家具的強度和耐久性測試方法方面的空白,還意味著中國家具行業在力學試驗等測試標準方面已具備了相當的實力,標志著中國家具行業在國際上贏得了制定標準的話語權。
家具領域的貿易保護主義無一例外的涉及標準的適應性問題,而中國家具的國家標準又比美國、歐洲甚至日本等國家的都要低,這也是導致中國家具難以在國際市場上形成競爭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從“標準的追隨者”到“標準的制定者”成為中國家具面對新型國際化的當務之急。在這方面,深圳家具行業的“深圳標準”(家具類)及“中國綠色家具優品”可供借鑒。
從重視資本的積累到重視對物的投入出發
隨著 家居 產業鏈跨界融合的加劇,中國家具產業鏈發展呈現融合的趨勢,尤其是住宅精裝化的到來,改變了房地產、室內裝飾及家具等產業的傳統發展模式。對于家具行業而言,當越來越多的中小戶型、極小戶型成為一線市場主流,原有的家具設計如果不相應改變,其發展無疑與時代潮流背道而馳。
變革的核心是制造業思維向服務業思維的轉變,即轉變過去傳統的制造業思維觀念,由重視資本積累到重視知識積累,由重視對物的投入到重視對人的投入,由關注過去產品到關注未來產品,由只關注制造、技術、工藝到關注科學與創意,由關注內部統一到關注分歧,依托知識、人才積累、創新創意,在未來的需求中探索發展之路。
面對轉型,面對未來,家具企業該作何選擇?標準的提升、設計的升級,甚至品質的提升、制造的轉型,都是行業發展必不可少的。中國家具最大的機會在創新,看似處處紅海之下,實際上隱藏著大片的藍海。企業要清晰未來的發展目標,并搭建通往目的地的可行路徑,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在“品質標準、設計創新及研發教育”等領域取得圖片與進步,以迎接挑戰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