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歷史三千年,王府井歷史七百年,紫禁城歷史六百年,北京飯店歷史一百一十六年, 在這里建一所既可延承傳統文化又可面向新生活的頂級宅邸,本身就是一項艱巨的挑戰。2011年,北京飯店二期工程從紫禁城旁的這塊風水寶地拔地而起,其中的高端住宅沿用晚清貴族載霞府邸舊名“霞公府”,顯示出這座住宅的歷史淵源。建造者們滿懷理想,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完成了這座具有濃厚歷史色彩的頂級人文宅邸。


積淀深厚歷史文化的皇城寶地
霞公府地處紫禁城東側一千米,王府井大街南口北京飯店北側,這片土地自1285年元大都竣工以來就成為中華商業第一街。今天的王府井大街元代稱“哈達門丁字街”,是元大都文明門(俗稱哈達門,因哈達大王府在文明門內)附近繁華的商業街區。明清兩代,王府井大街更是權貴名家云集的“專屬居住區”:明代“三楊” 之一的楊溥,大學士李賢以及嚴嵩府邸均在霞公府周邊;清代,王府井地區的王公、貝子、貝勒府邸有十三家, 晚清軍機大臣府邸有十一家。霞公府所在的霞公府街原稱“理藩院后胡同”,宣統年間改名為“霞公府街”,此“霞公”便是愛新覺羅•載霞,他是康熙第十五子恂恪郡王允禑之后。到了民國時期,霞公府一直作為鐵路局的辦公場所。

新中國成立后,霞公府所在地曾是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的原址。老舍、趙樹理、梅蘭芳、程硯秋、馬連良、侯寶林等許多文藝界名人都在這里生活和工作過,他們出色地領導了國家恢復時期的文藝整頓和復興工作。其中,老舍先生的許多作品就是在霞公府和丹柿小院里完成的,如《茶館》、《方珍珠》、《龍須溝》、《春華秋實》等。
是建造更是創作
霞公府的建筑設計由國內著名的中國中元工程公司完成,中元公司是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所屬全資企業,始建于1953年,是國家甲級工程勘察設計單位,連續多年被亞洲建筑師協會評為中國十大建筑設計企業之一。在這片積淀了深厚歷史文化的寶地上建造住宅,來自中元的設計師既要注重對紫禁城傳統文化的延承,又必須融入社會新精英人群的生活方式。因此,設計師在建筑形態上非常注重中華文化的表達,霞公府地上建筑面積約為三萬五千平方米,建筑沿東西軸線方向打造出中國人習慣的傳統圍合空間——整個園區由南、北兩棟建筑圍合成一片意境園林。建筑外立面采用大尺度的西班牙橙色陶板豎肋,暗喻中國傳統竹簡,與老北京飯店一百多年的歷史沿革形成呼應,同時賦予了建筑歷史感與時代感。今天,當人們走近霞公府,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傳統大美與時代風尚的絲絲融合。



霞公府的建造過程也是藝術創作的過程,它的室內設計是中國新裝飾主義的杰出代表作。談及霞公府,臺灣著名室內設計師邱德光先生說:“我以新裝飾主義向紫禁城致敬”。霞公府主力戶型面積在430平米至590平米之間,均為三居至四居的精舍大宅,由邱德光先生擔綱設計,霞公府的室內空間設計呈現出中國式巴洛克和ArtDeco的融合風格。巴洛克是17世紀初直至18世紀上半葉流行于歐洲的主要藝術風格———富于動感的藝術境界和浪漫主義;ArtDeco風格發源于法國,興盛于美國,是世界建筑史上一個重要的風格流派,設計上追求時代感、運動感、速度感。邱德光先生在霞公府的風格融合上花費了很多心思,例如使巴洛克的線板富于變化,讓它變得既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又簡潔大方,同時還融入了現代生活的節奏與習慣。這種融合的初衷是希望讓鐘愛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又喜歡西方現代風格的居住者不會被巴洛克的穩重硬朗所拘限,在充分享受西方時尚居家生活的同時,又可在中西合璧的家中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意境。




七百年打磨出的醇熟生活場
進入新時代,霞公府門外的王府井大街已經成為世界聞名的商業金街,高端商業和頂級文化藝術的融合讓王府井充滿了新時代的魅力。七百多年的打磨,這里的生活配套設施都已盡善盡美。交通——公路、地鐵、鐵路、航空,去往不同類型的交通樞紐,霞公府都是京城交通網絡的中心圓點,路程均衡快捷;商務——霞公府本身就地處王府井辦公區,東鄰CBD國貿辦公區、崇文門辦公區、朝陽門辦公區,西側有金融街辦公區,同時處在北部中關村創業圈與南部亦莊開發區的中點;商業——王府井百貨大樓、新東安商場、東方新天地、樂天銀泰、澳門中心等大型綜合商場近在咫尺;教育——作為中國近現代教育啟蒙的發源地,王府井附近的許多名校都有超過百年的歷史,同時也擁有最為先進和開放的現代教育資源;文化——這里有國家大劇院、中國美術館、中山公園音樂堂、北京人藝、王府井圖書大廈、三聯韜奮書店,還有在建的嘉德藝術中心和隆福寺高端藝術品交易區,霞公府所在的區域一直作為北京乃至中國的文化功能核心區。




王府井霞公府,這座京城頂級人文宅邸,已將豐碩的城市文明之果醞釀成美酒,為巔峰人士的生活帶來醇厚與甘甜。鄰紫禁城,老北京純正的歷史文化與王者風范縈繞身邊,居霞公府,無論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都已臻于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