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邱曉琴)8月11日,作為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的重要單元,由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與鄭州大學聯合主辦的“機器人導航與空間智能技術”主題活動在京舉辦。
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本次活動匯聚了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山東大學等20余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吸引了200余名科技工作者現場參與,共同探討機器人自主決策的“大腦”與“眼睛”如何突破技術邊界。
開幕環節,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副校長李玲玲教授介紹了活動的主題與議程。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副校長劉兆瑜教授致辭表示,高精度導航與空間認知能力,正重塑人類探索物理世界的維度。展望未來,長安大學校長李樹濤教授認為,空間智能技術將成為連通工業革命與智能文明的“時空之橋”。
本次活動涵蓋北斗融合、智能感知、類腦模型等前沿方向,聚焦我國智能基礎設施建設的核心需求。報告交流環節,9位專家學者分別帶來主題報告,以“感知—認知—決策”為邏輯主線,層層揭開空間智能技術的神秘面紗。
鄧中亮教授做主題報告。主辦方供圖
其中,無線網絡定位領域專家、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校長鄧中亮教授詳細介紹了其團隊最新提出的北斗-5G NTN(非地面網絡)亞米級至厘米級全域定位技術。鄧中亮表示,該技術融合了北斗衛星的高精度定位能力與5G NTN的廣覆蓋特性,通過創新的算法與系統架構,可實現厘米級精度的全域定位。這一技術突破為機器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間坐標感知能力,仿佛為機器人植入了“空間坐標感知神經”,使其能夠在復雜環境中實現精準定位與導航。在他看來,北斗-5G NTN高精度全域定位技術的出現,將極大地推動萬物智聯的發展,為智能機器人、自動駕駛、智慧城市等領域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其他專家的報告同樣精彩。在主題報告中,張承慧教授團隊重構“感-通-算”能源網絡范式,黃磊教授以低空智聯通信架構賦能復雜場景動態建模,董永康教授突破復雜光纖傳感監測技術壁壘,劉麗煒教授解鎖了光學成像全域感知,楊秦敏教授的海上風電智能運維技術擴展了機器人“環境認知之眼”,李國齊研究員開創類腦通用智能模型,陳濤教授建立四維具身決策架構,李澤超教授以具身視覺定位理論鑄就機器人“自主決策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