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進入下半場,不少孩子的興趣班結束了,一個人在家。
爸媽們開始操心:作業寫了嗎?有在“摸魚”嗎?電子產品玩超時了嗎?姿勢端正嗎?
于是,“神器”家用監控攝像頭成為一些家長的“新寵”。可孩子們不樂意了:“這是關心還是監視?”
剛剛過去的周末,小軒和爸爸陳啟大吵了一架,原因是陳啟買了一個同事推薦的“盯娃神器”——監控攝像頭,并表示要裝在客廳。
剛開始,小軒饒有興致地看說明書,聽了陳啟的意圖后,馬上炸了,“不會吧老爸,你真要裝這個?”
陳啟試圖說服兒子:“就裝在客廳柜子上,你要用iPad的時候就坐客廳這里用,它可以代替我們來監督你。”
“我答應過不會超時的!”小軒的聲音響了起來。暑假開始時,一家人在討論后,確定這個暑假小軒可以一天用兩小時電子產品。
7月份,小軒因為有好幾個興趣班,每天只有晚上有用電子產品的時間。陳啟也覺得兒子執行得還可以。但8月份,小軒的興趣班都結束了,從早到晚一個人在家里。“熊孩子”和iPad獨處一室,陳啟覺得很沒有安全感。
“兒子,不是我不信你。上次期末考前,你也說只查10分鐘資料,結果刷了快1小時短視頻。”
那是快2個月前的事了,小軒沒想到爸爸還記得這么清楚。
“你想要白天用iPad,我們又不在家,監控只是為了幫你養成好習慣。”陳啟的聲音很平靜,“或者你選擇等我們下班回來后,晚上用。”
小軒表示,晚飯后已經和同學約好了去學校打球,不能占那個時間。
“為什么你們不相信我?把我當犯人監視,這就是個電子鐐銬!”小軒扔下一句話把房間門關上了。
陳啟也覺得很委屈,跟妻子抱怨:“他胡說什么!好幾個同事朋友家都裝了,這是智能看護、監督。平時我們也不會每時每刻看著。”
妻子周蕓也很無奈,在她看來,客廳裝監控的確讓她很不舒服,但面對不自律的兒子,她又沒有更好的方法。
有什么方法可以適當監督,又可以讓青春期的兒子不要那么反感?
一番討論后,周蕓提出一個建議,把iPad放在書房的書架頂層,監控攝像頭對準書架,兒子要用的時候自己拿,用完再放回去。書房門平時關著,小軒可以“眼不見為凈”,物理隔離iPad。“每天不定時抽查下iPad是否按時歸位,看看小軒有沒有守信用。”
陳啟和周蕓還計劃寫一張便利貼貼在書架邊上:“小軒,相信你能做到!”
“小喜!坐直了!”上周三下午,小喜正攤在沙發上看動畫片,媽媽徐珊的聲音突然響起來。
“作業寫完了嗎?癱得像沒骨頭似的,脊柱要彎了!”徐珊的聲音沒好氣。
小喜也很不高興。她告訴徐珊,自己已經完成了當天的英語、數學和寫字作業,才看了不到二十分鐘電視。
前段時間,徐珊和丈夫買了個監控攝像頭,裝在了客廳一角,告訴小喜這是為了“安全考慮”。
“家里沒固定電話,小喜的電話手表經常忘記充電聯系不上。8月初,小喜的所有暑假興趣班都結束了,我們要上班,她經常一個人在家,擔心萬一有什么事聯系不上。”徐珊說,裝監控,一方面是為了“以防萬一”,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方便“監督孩子”。
五年級的小喜原來覺得無所謂,因為監控和自己房間很遠,在客廳靠門邊上,平時她在自己房間活動。但這回,她覺得監控成了爸媽遠程批評她的工具。
“一天要開那么多次電視,我們要定個白天看電視時間了。”
小喜感覺自己每一處瑕疵都被無限放大,吃零食、躺沙發、甚至發呆都會被“直播”點評。
“能不能把監控關掉?你們只看我有沒有坐直、有沒有偷懶。”她問。
“關掉?那怎么行!”徐珊搖頭,“你一個人在家,你得承認,沒有監督,確實容易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