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國內消費市場的爭奪戰,對于全球家電企業和商家來說,非常重要。在家電圈眼中,這既是中外家電企業的“志在必得”,也是部分家電企業的“破釜沉舟”之舉,必須開戰。
事實上,從2022年四季度開始,隨著歐美等國在高通脹環境之下,來自家庭對于家電消費需求出現明顯的放慢和下跌,包括伊萊克斯、惠而浦等傳統歐美巨頭遭遇經營虧損后紛紛調低經營目標,并主動降本增效;同時,中國家電企業的傳統出口優勢品類,集體遭遇高位下行,傳統市場的外貿訂單出現明顯減少。
最終,在這些力量推動下,不少中外家電企業就在去年底提前開始一輪市場經營方向的轉向。特別是在當年12月疫情的全面放開之后,本土企業以及外資企業的方向和步伐就更加堅定,那就是要深耕中國國內消費市場,抓住中國內需市場的兩大機會:一是消費升級帶來的高端品質需求;二是消費復蘇帶來的規模化消費成長慣性。
這邊,一大批以“出口貿易”為主導的中國本土家電企業,早在去年底就確定2023年市場經營拓展的重點工作,就以“內外貿一體化”的方式,加快轉向國內市場的深耕和拼搶。包括格蘭仕、新寶股份、科沃斯等企業。
主要表現為:1)多品類、多品牌、多市場、多渠道,布局國內市場;2)加大面對國內市場和用戶匹配的產品和營銷團隊資源投入;3)通過資本手段收購或租賃外資品牌,將其引進中國市場謀求品牌的差異化競爭。
那邊,一批日韓、歐美等國的外資企業,也在選擇持續加碼中國家電市場的爭奪。原因很簡單,放眼全球市場,在經濟、貿易、通脹等各種不利因素下,只有中國市場的消費需求是穩定且強勁的。而且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市場的高端消費升級才剛剛開啟;與非洲等欠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市場的品質消費、性價比消費規模大、需求穩。涉及博世西門子、松下、三星、索尼、飛利浦等企業。
具體表現為:1)將本國的高端制造能力向中國轉移,重新開啟在中國市場的投資建廠;2)將海外市場的一些家電品類引進中國市場,以品類紅利搶奪中國高端消費需求;3)加大在中國市場的本土化投入力度,包括研發、生產、營銷等相關團隊人員本土化和充分授權,賦予在當地更大、更強的自主決策能力。
那么,來自中國內需市場的規模,又能否支撐中外家電企業的經營目標和發展訴求?其實,在家電圈看來,很多企業心中并沒有明確的答案,目前的情況,更多是“走一步看一步”,以及“先行先試先闖”。畢竟,面對市場的持續多變,用戶需求的捕捉,以及市場的布局,需要時間積累和沉淀。
一是,不少企業對于中國市場和消費需求的看好、青睞,更多還是通過對比其它國家和地區消費市場表現的方式,做出的一種選擇。對于中國國內消費市場真實的情況和本質,很多廠商并不完全了解和充分熟悉;最近幾年,中國消費市場的變化和走勢超出預期,可能會出現意外收獲。
二是,一些企業對于中國市場的搶奪手段和方法,還是停留在老賽道、老觀念之下,對于市場變化的洞察和用戶需求的多樣性追求,并沒有想好怎么干。更多廠商只是看好產業變化的趨勢和方向,對于具體的手段、策略,還需要邊走邊干邊試錯。當然這就會帶來不少家電廠商的經營策略在市場中分化。
三是,中國內需市場再次受到中外家電企業的看好,并加碼投入。這不只是釋放出市場的活力和空間,更重要的是向其它行業和企業傳遞了一種積極的信號,那就是行業是有周期的,市場是有漲跌波動的,用戶需求則是需要培養和引導的,對于企業來說永遠不能只想著搶市場分蛋糕,還要考慮培育、孵化更多的商業機會。
由此,不管2023年中國國內的消費需求是否出現強勁反彈,經濟環境能否支撐消費企穩走高,但是那些想在家電行業繼續爭奪市場的中外企業們,都必須要抓住中國內需的機會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