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家電保有量已超21億臺,2022年預計報廢量超2億臺。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發布了《關于組織開展2022年家電生產企業回收目標責任制行動的通知》,進一步推進家電回收目標責任制的落實。不久前,國家發改委政研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孟瑋透露,家電領域已有6家龍頭企業自愿申報參加2022年回收目標責任制行動,共申報廢舊家電1700萬臺,約占全年報廢拆解總量的20%。業內專家指出,廢舊家電回收企業難盈利、廢舊家電“汰舊換新”意識較弱成為我國廢舊家電回收體系建設面臨的兩大難題。
龍頭企業發揮領頭羊作用
據了解,為暢通廢舊家電回收促進家電更新消費,繼去年8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關于鼓勵家電生產企業開展回收目標責任制行動的通知》,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又發布了《關于組織開展2022年家電生產企業回收目標責任制行動的通知》,進一步推進家電回收目標責任制的落實。
國家發改委政研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孟瑋近期透露,已有海爾、格力、TCL、長虹、美的、海信等6家龍頭企業自愿申報參加2022年回收目標責任制行動,共申報‘四機’(電視機、電冰箱、空調、洗衣機)規范回收目標約1700萬臺,占我國全年報廢拆解量的20%。
記者通過采訪了解到,此次自愿申報參加2022年回收目標責任制行動的六家企業都已經開展了家電回收相關業務。
例如,海爾已經搭建了全國性虛實融合的回收體系,截至今年4月已超過78000多臺電器通過海爾綠色回收平臺完成回收。美的打造的數字化綠色回收平臺,為用戶提供綠色便捷的家電換新渠道。長虹下屬子公司長虹格潤是一家廢舊家電回收處置,已構建完整的廢舊電器市場四大網絡回收體系。格力電器截至2020年底,珠海格力綠色再生資源有限公司已累計處理各類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超3400萬臺(套)。TCL集團下屬的TCL環保從事廢棄電氣電子產品拆解處理業務等,擁有惠州、天津、汕頭、黃岡四大環保處理和生產基地。海信也開展了“以舊換新”活動,利用銷售渠道網絡聯合家電賣場開展“以舊換新”業務。
行業專家預計,龍頭企業的參與將帶動更多生產企業主動履行回收責任。GfK中怡康大家電事業部總經理彭顯東在接受《中國電子報》采訪時表示,家電企業深度介入廢舊家電回收環節具備三大優勢:一是在舊家電的回收拆解過程中,家電企業可以與消費者進行交流,充分了解用戶的需求,進而提供更符合不同新用戶使用要求的新產品;二是家電企業在全國范圍內具備較完善的售后服務網絡,該網絡在回收家電過程中可提供反向支撐;三是企業更了解家電產品的零部件價值,能夠實現回收價值最大化,節約社會成本。
兩大問題亟待解決
廢舊家電回收企業暢通和盈利,以及廢舊家電“汰舊換新”意識較弱成為我國廢舊家電回收體系建設面臨的兩大難題。
當前我國采用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原則,通過向家電生產商、進口商征收處理費用,補貼給正規拆解處理企業,目前共有5批109家處理企業入選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補貼企業名單。在保證廢舊家電回收暢通和規范發展規程中,拆解企業的盈利還未得到充分保障。
當前,我國向“四機一腦”生產企業每臺征收7元至13元,對拆解企業基金補貼每臺25元至100元。因此,基金收支處于嚴重不平衡狀態,同時基金匯款到賬存在滯后期,這使得廢舊家電企業在賬面上呈現盈利狀態,卻沒有現金流,正規拆解企業仍然面臨較大的盈利壓力。
近期央視采訪報道稱,廢舊家電拆解企業甚至還面臨成本倒掛的問題,例如一臺空調回收價470元,拆解回收后估值約420元,盈利與否取決于國家基金的補貼發放。
“減去稅收、資源、環保、生產、運營等成本,我們的 經營狀態處于微利或虧損狀態,加之基金補貼到賬存在滯后期,企業經營還需負重前行。”從事廢棄電器電子回收的某廠商負責人在接受《中國電子報》采訪時表示。
此外,以舊換新的潛在規模成為家電行業的重要商機,家電產品能否到期退役也成為家電行業能否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消費者端,我國消費者對各家電產品的安全使用年限的了解度和接受度還有待提升,盡管我國已經制定了《家用電器安全使用年限》行業標準,規定家電產品的安全使用年限在8-12年不等,但是用戶對此標準卻鮮少了解。
“國內家電再使用中存在大量超期服役的現象,尤其是大家電很多用戶實際使用過程中存在‘不壞不換’的狀態。”彭顯東對此建議,政府通過出臺政策等方式引導家電回收拆解,推動用戶對老舊家電使用上存在問題的認知,進而完成老舊家電的換代消費,推動內循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