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的是,嬰幼兒專用品似乎都披著“高端、高價”的外衣,一些傳統小家電廠商也紛紛做起了“嬰幼兒專用”的文章。雖然售價動輒數百元,但其實這些小家電的嬰兒系列功能挺簡單,一些賣家為了吸引眼球,甚至把嬰兒可用作為最大的賣點。雖然嬰幼兒家電市場發展迅速,但是目前依然處于起步階段,相關行業標準缺乏、進入門檻低,導致市場魚龍混雜,偽劣產品充斥,消費者的權益難以保障。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面對嬰幼兒家電市場的火爆,仍有不少消費者持觀望態度。不少消費者表示,嬰幼兒小家電價格高,功能單一,而且實用性不強。市民王女士告訴記者,為了給孩子沖調牛奶方便一些,她花100多元買了一款暖奶器,用了一段時間后,因嫌操作麻煩就不用了,感覺有點兒浪費。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很多家長選購了嬰幼兒小家電后,卻并沒有利用好。原因主要是實用性不強,多數市民反映小家電“外觀很卡通很吸引人,但是功能很單一”。
近年來,緣于對母嬰消費的重視,我國嬰幼兒家電市場得到了快速發展,不過有關調查發現,由于相關標準缺失,市場準入門檻低,導致產品魚龍混雜,質量良莠不齊,消費者的權益難以保障。一位年輕的媽媽告訴記者,從孩子出生到現在,她已經在網上給孩子買了十幾種嬰幼兒家電產品,但是不少產品因為質量問題沒有用就丟了。她說,孩子剛出生時時常溢奶,用了拍背器也不頂用。孩子流鼻涕鼻子堵塞,吸鼻器一碰到鼻子,他就疼得哇哇叫。學飲杯喝水費勁,孩子不愿喝,拿它當玩具咬著玩。
品牌集中度并不高
隨著家電利潤的日益攤薄和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尋找新的競爭藍海一直都是各大家電企業的傾力追求。近年來,一直保持著超過200%的高速增長、利潤驚人的嬰幼兒家電市場當然逃不過家電巨頭們的法眼,紛紛強力進入。
《2019—2025年中國母嬰家電行業發展潛力及深度調研分析報告》也指出,雖然母嬰家電產品品類眾多,但目前各大廠商對母嬰類產品的探索尚處于起步階段。各大家電廠商正在積極布局這塊陣地,但受累于集團戰略、技術短板、推廣不利、營收壓力等因素,目前母嬰家電尚未有真正的一線品牌,這使得整個母嬰家電行業的品牌集中度并不高,甄選起來比較困難。
記者了解到,在嬰幼兒家電市場上,一些母嬰專業品牌在專業母嬰產品上更加具有號召力,比如外資品牌如貝親、新安怡以及國產品牌小白熊、波咯咯等,但是在具有母嬰元素的大小家電領域,則是傳統家電品牌的天下,比如蘇泊爾、海爾、美的等企業都推出了此類產品。
業內人士指出,對嬰幼兒電器,截至目前沒有相關部門作出明確界定,也沒有統一的生產標準,這是導致這類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的重要原因。為了推進該行業的健康發展,一些有關母嬰家電的標準也相繼出臺。2019年底,行業內推出了《母嬰家電評價方法及技術要求》,其制定的維度主要從安全性、健康、各品類的性能升級和真實的使用場景4個方面入手。2021年2月5日發布的《嬰幼兒專用家用電器系列技術要求》系列標準中,針對輔食機、暖奶器、恒溫調奶器、蒸汽消毒器、紫外線消毒器5類產品的標準已正式發布,進一步完善了母嬰家電行業的標準體系。
“嬰幼兒專用”不應只是噱頭
記者在調查完嬰幼兒用品市場后頗為感慨,似乎無論什么商品,只要被冠上了“專用”頭銜,就會給人一種更專業、更安全的感覺。如果再加上“嬰幼兒”三個字,則更會讓人平添幾分信任和安心。
對生產企業而言,只要產品貼上了“嬰幼兒專用”的標簽,就有了動輒與大家電相媲美的價格底氣。但產品不應只在價格上翻番,該翻番的還應該有沉甸甸的責任,產品的質量是否過關,直接影響嬰幼兒的健康成長。所以,有著“嬰幼兒專用”光環的各類產品,在標榜“天價”的同時,還得確保有與之匹配的質量與技術含量。
嬰幼兒小家電對于很多消費者來說是新興產品,使用群體多為母嬰,對安全系數的要求較高。由于這類產品只針對于有特殊要求的消費群體,在大型家電賣場里不能快速流動,因此更適合網絡和專賣渠道,所以國家相關部門應盡快出臺相關法規,不斷完善和規范嬰幼兒小家電的網上銷售,特別是售后服務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