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對彩電行業觀望了5年,有媒體報道,它現在跳下去了。
日前,第一財經報道稱,華為已經重設電視項目小組,并分硬件、UI等層面進行研究;華為電視項目小組最近在招人,也在與上游面板商接觸。業界對于華為進入電視行業的早有猜測,但華為方面一直未公開回應。

華為從通信設備業務起家,目前包括三大業務線——運營商業務、企業級業務和消費者業務,仍未脫離通信的大圈子。近年來,華為開始跨出這個圈子進行試探,發布了首款筆記本matebook,在汽車領域也躍躍欲試。
此次傳言將進軍的彩電行業,恰逢2017年彩電銷售遇15年最大降幅,零售量規模為4752萬臺,同比下降6.6%。2018年因上游面板價格回落,上半年零售臺數2260萬臺,同比小增3.6%,但零售額為725億元,同比下降2.0%。量增價降的背后主要是價格戰,2018年主要品牌的凈利潤率僅為1.3%。除了價格戰嚴峻,未來顯示技術的不確定性也給這個行業附上了“賭性”色彩。但在整個物聯網的大概念中,彩電一直承擔著智能家居入口的光環,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所以,據稱已經觀望彩電行業5年的華為,這次會選擇入場嗎?電視行業值得入場嗎?“根本沒有必要”,家電行業分析師梁振鵬對時間財經說。
真正的“狼來了”?
更早時,奧維云網(AVC)黑電事業部副總經理朱圓圓透露,vivo、OPPO和華為這三家國產手機巨頭正在評估調研電視機市場,可能會宣布正式進軍電視市場。
不過很快被公司否認了,OPPO和vivo均表示純屬虛構,但華為旗下品牌榮耀的對外回復則模糊許多,表示“沒有收到此類消息”。此后第一財經報道,既做電視芯片又產電視盒子的華為,自然被認為,進入電視行業是順理成章。
家電行業資深觀察人士劉步塵也對時間財經表示,華為開拓電視業務的“可能性很大”,而且認為對于傳統電視制造商而言,華為進場才是真正的“狼來了”。
但梁振鵬認為彩電行業這片領域,不是華為這匹狼想來的地方,因為彩電是一個正在逐步萎縮的夕陽行業。從數據上看,中國電視市場較為成熟,市場容量相對穩定,中國每年整體電視市場銷售量在4000--5000萬臺,全世界每年的電視銷量為2億臺左右,這個狀態已經連續多年不變,從全球看,電視都是一個銷售停滯甚至倒退的行業。技術上,整體而言,中國的彩電由彩色顯像管電視轉換為液晶電視至今,更新換代并不頻繁,未來或有大的技術革新,但時間進程遠長于通信行業。
如今穩坐第一大電子企業的華為,回望其發展歷程,除了華為自身競爭力強,最關鍵的是華為所處的通信行業在幾十年來一直是高速增長的行業。短短幾年,中國通信便從2G到3G再到4G,如今5G呼之欲出,而每次通信升級,不論是基礎的電信設備還是終端的手機,都會生成一個萬億需求規模的市場。平均而言,通信行業每年都有20%-30%的增長。梁振鵬強調,正是通信業快速更迭、飛速發展,才塑造了今日的華為。
華為的短板
面對暮年的電視產業,華為是否可能化腐朽為神奇?為業界津津樂道的是華為的電視芯片。相關數據顯示,華為研發的自主超高清智能電視核心芯片,2016年出貨量近1000萬顆,已進入國內六大彩電廠商供應鏈,供應夏普、海信、康佳等多個品牌。
“把芯片當做電視機的優勢,簡直是可笑。”梁振鵬對時間財經講到,智能電視的芯片與手機、電腦中的芯片不同,一個智能電視的芯片的價值幾十元,對于均價上千元的彩電來說幾乎不值一提。眾所周知的是,手機的性能主要取決于通稱為芯片的CPU,而彩電則不同,其性能則取決于液晶面板,一臺彩電70%的成本來自于面板。

華為一向主張自主創新,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既然芯片并非主戰場,是否會轉戰面板呢?2009年,京東方投資80.3億元人民幣,建設國內第一條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去年在武漢建立的第10.5代TFT-LCD生產線,京東方總投資460億元。生產面板的也不止京東方一家,還有TCL、三星等巨頭。面對動輒上百億的投入和行業巨頭,華為又缺少相應專利、人才和工廠,要想在上游取得突破,產業鏈占據優勢的話,需要投入上千億人民幣。
智能家居偽入口?
“電視是智能家居的入口”這一點幾乎成為共識,但事實真的如此嗎?現有的智能家居入口有三種說法:電視是入口、智能音箱是入口和手機是入口。梁振鵬對時間財經表示,“未來智能家居不止一個入口,但是想操控房間里面的智能家居產品,產生智能家居之間的協作共享、互聯互通,還是會依賴手機,手機才能承擔中樞神經的角色。”
據奧維云網數據表明,雖說彩電行業一直在喊搶占客廳經濟,由2018年彩電市場Q1數據可見,用戶影音娛樂使用時間最長的設備卻是手機,彩電緊隨其后,以30.9%排第二。2018年3月份中國智能電視的日均開機率僅為40%。
劉步塵對時間財經表示,在美國,電視并不承擔一個所謂家庭消費入口的角色,電視就是一個承載影視內容的載體,無外乎提升技術工藝和內容聚合,而中國經過幾年互聯網的瘋狂發展后,過于將電視的意義互聯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