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一份“德國最高法院駁回意大利SISVEL公司的復審請求”的裁定,長虹公司足足等了7年,這份裁定意味著長虹公司在與意大利SISVEL公司之間的這起跨國專利訴訟中終獲勝利。想要了解這起跨國專利訴訟的來龍去脈?繼續往下讀。
一份“德國最高法院駁回意大利Sisvel公司(下稱Sisvel公司)復審請求”的裁定,四川長虹電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長虹公司)等了足足7年!這也意味著長虹公司的跨國專利訴訟終獲勝利。
近年來,隨著我國家電企業不斷發展,“走出去”已成了必經之路。在我國家電企業國際市場份額占比越來越高的同時,國外企業也正向他們揮舞起“知識產權大棒”。對于我國家電企業在國際市場面臨的挑戰,有關專家建議,一方面要加強自主創新,在技術上推陳出新;另一方面應該努力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縮小與國際企業在知識產權方面的差距,并要大力培養善于處理國際知識產權糾紛的復合型人才。
迎接挑戰,不懼專利巨頭
“如果你想向歐洲出口MP3等電子產品,最好要得到Sisvel公司的專利許可證書,以避免潛在的侵權糾紛。”Sisvel公司,對于我國消費電子領域以及家電領域的公司再熟悉不過了,作為一家專門從事專利許可從而獲取利益的公司,Sisvel公司旗下的專利主要為消費電子領域技術標準化所需的標準必要專利,包括早期的MP3和MPEG Audio等音頻壓縮標準,以及電視視頻相關技術,如寬熒屏信令(WSS)、屏幕顯示技術(OSD技術)、自動調音與分類系統(ATSS)等。經過30多年的發展,Sisvel公司業務范圍遍及全球,在意大利、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和地區都設有分公司。
2009年,Sisvel公司以其所有的電視相關的專利池,包含ATSS技術與寬頻信號-自動切換電視圖像格式(WTSS)技術,與長虹公司聯系多次并進行了專利許可談判。然而,長虹公司認為,其相關產品的專利技術并未落入Sisvel公司的專利池之中,也未使用Sisvel公司聲稱的相關專利技術。此后,雙方進行了多次專利許可談判,但均未能達成一致。
2011年9月,在視聽及消費類電子產品領域頗具規模和影響力的德國柏林國際消費類電子展(IFA)拉開序幕,當長虹公司正全身心投入展會的同時,卻收到了一張來自德國曼海姆地方法院的傳票,Sisvel公司以專利侵權為由,在德國起訴了長虹公司及其客戶,并要求長虹公司立即停止在德國銷售其相關產品并賠償經濟損失。隨后,長虹公司立即啟動了應對預案,迅速委托了一家德國本土律師事務所作為代表,并在兩周之內,向法院提交了代理答復和相關應訴文件。2012年5月,德國曼海姆地方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認定長虹公司未侵犯Sisvel公司的專利權,駁回了Sisvel公司的全部訴訟請求。Sisvel公司不服,上訴至德國卡爾斯魯厄高級地方法院。
隨后,長虹公司立即提交了答辯狀,并聘請了多位德國專家,對案件進行了縝密的分析。2014年4月,德國卡爾斯魯厄高級地方法院作出判決,裁定長虹公司未侵犯Sisvel公司的專利權。Sisvel公司不服,上訴至德國最高法院。2018年4月,德國最高法院駁回了Sisvel公司的復審請求。至此,長虹公司與Sisvel公司歷時7年的專利侵權訴訟終于落下帷幕。
長虹公司知識產權高級經理代德建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采訪時介紹:“之所以能贏得此次訴訟的勝利,源于公司對自身知識產權的信心和對知識產權訴訟的高度重視。長虹公司在得知被起訴后,立即組織應訴團隊,與外部律師團隊合作,共同開展專利分析、技術分析、市場分析、法律分析、第三方檢測等,以做到能夠準確、快速應對訴訟程序。在歷時7年的訴訟和2年多的談判期間,不少被Sisvel公司起訴至法院的中國公司、日韓公司等都陸續與Sisvel公司簽訂了專利許可協議,達成了和解,而長虹公司靠自身的實力和正確的應訴策略最終贏得了勝利。
補齊短板,才能高枕無憂
近年來,隨著我國本土家電品牌在完成了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跨越后,開始進軍海外市場。相關資料顯示,中國已成為全球家用電器的最大生產國,然而,我國家電企業斗志昂揚地拓展海外市場的同時,知識產權侵權糾紛已成了懸在企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2015年11月,德國杜塞爾多夫地區法院就Sisvel公司訴海爾德國股份有限公司和海爾歐洲貿易公司(以下統稱海爾公司)侵犯其無線技術組合的兩起專利侵權糾紛案作出一審判決,判令海爾公司停止銷售包含通用移動通信系統(UMTS)和通用分組無線服務技術(GPRS)的移動設備,提交賬目,并賠償經濟損失;2017年6月,夏普向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判令海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海信集團)停止使用“SHARP”商標,并賠償至少1億美元;不久,夏普又以海信集團侵犯其專利權為由,起訴海信集團,要求禁售相關產品,同時又要求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調查海信集團。
多位專家表示,盡管近年來中國家電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不斷吸取經驗教訓,在努力提升自身技術水平的同時,也在積極完善自身知識產權布局,包括與國際家電企業達成專利許可協議、積極參與標準制定等,然而,由于運用知識產權作為競爭手段的生疏、高價值專利的缺乏、在知識產權布局等方面投入較大、國際家電領域知識產權運營環境比較復雜等因素,都使我國家電企業仍處于被動的地位。
“如今,許多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家電企業都打起了‘專利創收’的算盤。這些公司通過運營已積累的大量專利,與其它公司達成授權許可等方式,獲得可觀的收益。”代德建表示,早在2014年,就有消息指出,日本松下公司設立了一家以專利等知識產權業務為主的新公司,主要職責是專利申請、管理和轉讓談判等。
那么我國家電企業應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有專家指出,進一步提高創新能力,推陳出新,才是我國家電企業“出海”最有力的籌碼。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認為,中國企業只有打破了國外企業的技術壁壘,才能“高枕無憂”。
此外,代德建還向記者介紹了他們的經驗。首先,要補上公司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薄弱的“短板”,公司的管理層不僅要具備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公司的普通員工更需要具備知識產權相關意識。其次,開展專利分級管理,實現專利申請數量與質量并重,大力培育高價值專利。再次,積極培養能應對復雜國際知識產權相關事務的專業人才,并積極探索知識產權運營模式。最后,一旦在國外遇到專利侵權訴訟,應該迅速與國外本土律師團隊合作,開展專利分析、技術分析、市場分析、法律分析、第三方檢測等,并尋求專家意見,準確、快速地應對訴訟程序。(馮飛 張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