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小米生態鏈的企業,僅四年時間,云米科技就登陸美國納斯達克上市,釋放出互聯網家電品牌爆發增長的勢頭,不容小覷。然而,最近云米發布今年第三季度財報,也是其上市后第一次披露財報,業績卻喜憂參半:一邊營收大增,一邊利潤虧損,給年輕狂熱的互聯網家電品牌頭上,澆了一瓢冷水。
云米科技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公司凈收入約為5.6億元,同比大漲171%,凈利潤虧損為人民幣5980萬元,而同期則為盈利2730萬元,轉虧較大。今年整體來看,云米仍處于盈利狀態,前三季度凈營收為人民幣16億元,同比增長235%,凈利潤為1050萬元,若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凈利潤為人民幣1.168億元。
分析云米科技現有業務板塊,支撐公司營收增長的主要動力是空氣凈化器、凈水器等小家電,輔助則是IoT硬件,包括抽油煙機、洗碗機、燃氣灶、冰箱、洗衣機等多種大家電。前者是發家業務,主要是為小米提供代工業務賺錢;后者則是最近兩年來剛剛布局,仍然處在投入階段。
苦苦掙扎,仍未擺脫對小米的依賴癥
很明顯,雖然如今云米的企業定位已發生很大改變,從小家電貼牌制造商,轉變為全屋互聯網家電的提供者。但是,云米對于生態鏈投資方小米的依賴性,并未減弱。
今年以來,云米公司的持續增長背后,仍離不開小米“生態鏈”堅強的后盾,主要是為小米品牌提供貼牌代工業務,以及通過小米渠道來銷售自有品牌的產品。例如今年上半年來自小米的收入約為6.5億元,占總營業收入約63%。
可以看到,云米至今還沒有擺脫對小米的依賴,而一旦小米在產品和渠道的“雙雙斷炊”,云米很難靠自身現有的業務和渠道保持快速而強勁的增長。因此,未來一段時間,在整個家電市場整體走弱的背景下,云米最安全的經營戰略還是“寄生小米”。
可以說,小米作為一個千億級的互聯網硬件企業,對拉動云米的高速增長和市場引爆,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小米生態鏈的市場滲透能力、靈活運作能力和快速擴張,也引發家電行業頭部品牌的警惕并以專利戰等手段進行阻擊。
然而,小米生態鏈也非鐵板一塊,利益交叉和內部間隙也伴隨發展而增多。云米與小米是投資者關系,并非母公司與子公司關系,這導致云米天生也擁有的靈活性和強烈的自主性。根據財報顯示,云米研發費用為3340萬元,而銷售和營銷費用直線攀升為9740萬元,營銷費用投入的同比增幅是研發2倍以上。
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云米也在通過加速品牌建設和渠道擴張,逐漸降低對小米的依賴程度。
互聯網家電的生意,云米陷山寨式創新泥潭
雖然,今年以來云米的品牌聲量和市場自主布局有所增長,渠道加速從二三線市場向一二線市場反撲,特別是線下體驗門店已增至1200家。不過研發、制造能力短板日益凸顯,也暴露出云米的先天劣勢,以及小米生態鏈的戰略盲區。
最代表性的事件就是,云米科技一款洗碗機新品,在最近的雙十一期間,因涉嫌侵權在部分天貓等店鋪被下架。此前,美的曾在今年AWE展首日舉報云米洗碗機侵權,其涉嫌侵權產品在眾目睽睽之下被臨時下架。此后,美的起訴云米侵權的專利共計9件。如今,雙方陷入一輪持續的專利商戰中。

即便是云米倡導的全屋互聯網家電,也不是其首創,存在模仿和抄襲的大量痕跡。早在五六年前,海爾、美的、海信等企業基于自身的產品線,拋出相關的智慧家庭、智能家居的發展戰略和布局。值得一提,雖然云米主打全屋互聯網家電,其產品線并不完整,而且多聚焦廚房領域,在客廳、臥室存在產品線的缺失。
同樣,作為小米生態鏈企業,云米的品牌定位至今并不清晰,既想擺脫小米的低價標簽,打造科技互聯網家電的新標簽;但是在渠道和產品布局上,多聚焦縣鎮市場的中低端用戶,產品仍然無法抹掉“山寨化”痕跡。
對此,家電業界多數普遍持批評態度,對于一個主打互聯網家電初創企業,沒有繼續充分利用互聯網靈活優勢給傳統家電行業轉型發展提供新思路,反而在創造基本靠抄、制造全靠代工的情況下,高舉生態大旗,以低價、抄襲的方式野蠻擴張。不僅急功近利、冒進浮夸,還破壞家電行業良性生態,以及穩健增長。
客觀來看,互聯網企業進入處于轉型升級的家電行業并非沒有好處,成熟和相對飽和的市場也需要一只新“鯰魚”,來清理吞吃那些處于市場尾部的雜牌,給市場帶來新鮮的活力;由此,小米生態鏈模式在資本市場、科技市場、家電市場跑馬圈地也取得不少業績。
也需要清醒看到,成熟且競爭白熱化的家電行業,新興品牌想要闖入主流沒那么簡單。互聯網企業如果只是單純依靠資本輸血,靠低價、靠販賣情懷,生存發展不現實,能否真正叩開消費者的大門,還需要時間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