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消費者來說,有什么能比得上一次無比愉悅的購物體驗,更讓人覺得這錢花得值呢?

前幾天,線上網店如火如荼進行著年中618的狂歡。線下如何?筆者去了附近的一家萬達廣場,如同日常周末一般,促銷氛圍并沒有想象中大。在實體店,衣服試穿后,立馬上網比價,發現一品牌因為618活動,線上價格直減,更便宜;另一品牌線上、線下活動不同比較起來價格無差。最后分別從網上和實體店下單購買。但因為試穿體驗的緣故,在實體店一次性消費的金額遠超過了線上。
當眾多中國家電廠商們忙于618大促時,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也沒閑著:以137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聞名全球零售業的全食超市。這是又一次線上巨頭對線下實體店的侵襲?還是線下實體店價值的重估?總之,實體店現在是時候走出迷茫期,并認清一個事實。那就是新零售背景下,不是線上改造線下、顛覆線下,再造線下,而是線下實體店與線上網店的融合、對接,雙方共享消費升級的紅利。
一場線上與線下的盛宴
日前,亞馬遜發布公告稱,以每股42美元全現金收購全食超市,總價約137億美元。這是迄今為止亞馬遜史上最貴的一次交易,上一筆大規模交易還是14年作為互聯網企業收購視頻游戲服務公司。
這次收購足以窺見亞馬遜掌門人貝索斯對線下實體渠道的重視。收購消息宣布后,美國零售商股價狂跌:沃爾瑪一度下跌7%;Target跌11.74%;Kroger跌16.12%;Costco下跌接近8%。
現在,收購仍等待全食超市的股東批準,以及監管部門的審批,預計在2017年下半年完成。亞馬遜稱,全食超市仍將以原有品牌運營。外界猜測,全食超市必將接入亞馬遜的電商生態系統,全美200多家全食超市門店與原有的亞馬遜倉庫鏈接起來,這對于縮小亞馬遜物流節點與消費者的距離將有指數級的效果,尤其是讓電商平臺頭疼的生鮮品類領域。
電商對實體店的渴求
隨著電商行業的持續發展及人口紅利的消失,缺乏線下優勢支撐的瓶頸逐漸閃現。這幾年,全球電商均面臨著增速放緩的考驗。事實是,支撐整個社會消費的當前仍是線下實體店。
2016年,美國整體零售市場規模是54849億美元,而電商市場規模不到其十分之一。占據全美電商市場一半以上份額的亞馬遜,其銷售額大約是沃爾瑪的一半,只占據美國整體零售市場的5%。中國情況要好一點,電商占中國社會消費者品零售份額的15%,85%的零售額仍然來著線下實體渠道。
因此最近幾年來,電商平臺也從未像現在一樣,對線下實體店渠道如此渴求,并主動牽手傳統零售渠道商。在這方面,電商發展最快、規模占比最先進的中國,阿里、京東等企業,比亞馬遜走得更早一些。
阿里深耕線下布局,至今已經投資了蘇寧、銀泰、三江購物、聯華超市等線下實體零售超市,并和上海百聯集團達成戰略協議,共同探索和實踐新零售。京東也在線下持續發力,除了自建京東幫、京東家電專營店之外,先后入股永輝超市,收購1號店,和沃爾瑪達成合作等。
這是阿里實踐新零售的重要一環,它不停地出手收購,同亞馬遜一樣:它們都需要在更多不同城市的線下實體店來有效地分銷、聚流。除此之外,也不能排除,電商行業在極速增長后遭遇增速放緩,對于電商巨頭,尤其是上市公司,也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來刺激業績,獲得投資者青睞。
比如阿里就在召開投資者日大會當天,股價大漲再次超過騰訊,成為亞洲市值最高公司,全球排名第七。這說明資本市場對新零售、線上線下的融合也是高度認可的。
商業的最高境界是共贏
當前,無論是阿里的淘寶,還是京東的京東幫,作為從線上進軍線下的重要紐帶,都是電商巨頭招募的線下實體店加盟商們。他們雖然個體小,實力弱,卻是商業零售變革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枚棋子。
可以說,未來電商巨頭要想發展全國市場一盤棋,不能簡單地吃掉實體店,而是要學會與實體店共贏。甚至要成為實體店的助手和管家,而不是東家。因為商業的最高境界,從來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多方共贏。
如果說,第一回合,是根基深厚的線下實體被輕量有力的線上沖擊,一時間幾無還手之力,甚至集體發懵;那么在第二回報,則是線下實體的還擊,不同的是,是雙方找到更好的方式對接和融合。
經歷前期的市場洗禮,現在很多的線下實體店都在快速補齊互聯網和電商這一課,特別是對于全國性連鎖商和區域性連鎖商。在當下這個階段,不是線上改造線下,更不是顛覆線下,因為雙方形成了共同的認知,那就是共同服務好用戶,才有大蛋糕吃。馬云用“新零售就是線上線下皆大歡喜”定義未來,徹底打破邊界下的零售業態。
貝索斯在一個公開采訪中說,“在我們零售業,10年前我就知道用戶喜歡更低的價格、更快的配送以及更多樣的品類。不難想象的是,10年后,人們不會對我說他們喜歡更高的價格更慢的遞送”。可以說,用戶需要的一流的產品和體驗,必須是線上、線下融合對接后的結果。
對消費者來說,有什么能比得上一次無比愉悅的購物體驗,更讓人覺得這錢花得值呢?所以,京東、阿里也好,大量的不知名家電實體店也好,快快關注你們的用戶在想什么、要什么吧。他們才是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