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夏普悄然中止“叫板”海信 背后故事有多個版本
夏普的5年品牌授權才剛過一年多時間,就出現了波瀾。
近日,有消息稱,此前因要求收回北美市場液晶電視銷售的品牌使用權,而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法院對海信集團提出訴訟的夏普,正式撤回對海信的訴訟,這意味著夏普對北美地區品牌使用權的收回失敗。
6月18日,海信內部人士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確認:“夏普確實已撤訴,我們做了充足的準備。”
一位接近海信的人士向記者透露:“本來夏普與海信簽了5年協議,看海信經營好了,想收回,本身并不合法,沒有贏的可能。”
夏普撤訴的背后,是否意味著與海信已達成了某種和解?海信內部人士對此表示:“目前不便再評論此事。”夏普方面始終未作表態。
前要應對三星等面板廠商的競爭,后要警惕正在崛起的中國面板廠,為了盡快彌補顯示面板的短板,鴻海急需對現有的面板業務進行全新的整合,同時在上下游進行快速滲透,而對夏普電視北美市場討回的失利,讓鴻海這一在全球范圍內展開的計劃遇阻。
夏普“出爾反爾”?
早在兩年前,深陷數千億日元虧損泥潭的日本夏普不得不停止其在美洲的電視業務,最終把夏普品牌電視業務的經營權交給了海信。
彼時的夏普,裁員、虧損,自顧不暇。其在2014年的報告中稱,整個集團虧損約18.6億美元。2015年,夏普大幅削減了彩電業務。將虧損的原因歸結于液晶電視機與智能手機液晶屏業務面臨的激烈價格競爭。而北美電視市場的經營不善、業績低迷,亦被夏普視為是其電視業務惡化的三大主因之一。夏普急于將北美市場、電視業務出手,以彌補虧損。
2015年8月份,中國最大的彩電業生產商海信集團與日本夏普同時宣布:海信以2370萬美元的總價收購夏普墨西哥工廠全部股權及資產,同時海信將獲得夏普電視美洲地區品牌使用權和所有渠道資源。海信一舉吞下夏普在美洲多年布局的工廠和市場。
海信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夏普。
在接手夏普墨西哥工廠后,海信開始大規模改革,為了盡快滲透北美地區,對夏普的渠道、營銷等方面進行了大量投入,北美地區夏普品牌開始起死回生。
海信與夏普關系破裂,是在富士康收購夏普之后。2016年富士康收購夏普,此后多次公開表示想收回夏普品牌,并要求海信停止使用夏普品牌。彼時,海信獲得夏普北美地區的品牌使用權才幾個月,一攬子投入計劃也正在實施之中。面對夏普的倒戈,海信堅決回絕。即使遭到了夏普的輿論攻擊,立場和態度依舊堅定。
一位接近海信的人士向記者透露:“夏普的做法,嚴重違反協議,企業早已收集各種證據,雙方走到對簿公堂這一局面已在預料之中。”
在夏普單方面通知海信終止協議后,海信立即提起緊急仲裁。5月9日,國際仲裁裁決要求夏普繼續履行合約。但夏普仍舊在紐約和加州對海信提起訴訟。
最終,這一鬧劇以夏普撤訴告終。
雙方和解?
面對這樣的結果,很多人都難以理解。畢竟,夏普的做法,并不高明。
業內人士認為:“肆意干擾海信對其北美地區夏普品牌的蘇醒和建設,夏普無疑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且這種不誠信的做法,違反規則,也是企業合作之間最忌諱的。”
有鴻海強大的代工能力,夏普在電視領域顯然不會輕易退出。從競爭對手到合作伙伴,海信和夏普始終無法避免對決。如今,在富士康的指揮下,欲在全球市場重拾電視產業的夏普,資源掌握在別人手中,的確不好受。而對于海信來說,北美已是海信國際化的戰略重要突破口,也不會輕言放棄。
“目前我們尚未看到夏普對撤訴作出聲明,不排除雙方私下達成某種和解的可能。比如,海信接受提前解除夏普品牌美國授權,夏普給海信一定補償。”家電產業觀察家劉步塵認為。
家電產業分析人士洪仕斌認為:“鴻海富士康這么多年一直在向下游拓展,夏普在電視方面擁有核心技術,富士康對成本指標制造有較強的控制能力,兩者累積將產生極大的聚合效應,富士康想借夏普把多年來沒有邁出的一步邁出去。”
“富士康擁有成本+制造優勢,但是對市場卻缺乏經驗。近年來,中國家電企業在全球市場已呈現擴張之勢,現在的富士康+夏普未必能競爭得過擁有較強創新能力的中國家電企業,通過夏普多次干擾海信與夏普的合作,也有換取資源等企圖。”洪仕斌告訴記者。(賈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