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網約家電維修 卻遇“山寨”維修 市場監管部門提醒消費者多留心眼

資料圖
本報訊(通訊員 李亞東 記者 臧首成)如今,網絡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伴隨網絡興起的定制化服務也開始流行、從網購、外賣到家電上門維修,萬能的互聯網似乎能為消費者解決一切問題。然而,互聯網上的各種陷阱,也讓人一不小心就中招。
近日,家住棲霞區的王女士家中用了三年的品牌洗碗機出了故障,因為一時找不到產品售后電話,便決定上網求助。她在網上找到一個自稱當地售后維修的手機號碼,聯系后,對方很快上門服務,并收取了800元作為維修費用。
然而,王女士發現,維修完幾天后,洗碗機又出現了同樣的故障。王女士幾經尋找,聯系上正規的售后人員進行維修,維修師傅卻告知王女士,上次的維修根本沒有更換配件,價格也偏高。王女士這才意識到自己遭遇了“山寨”維修。
為了追回損失,王女士再次聯系“山寨”維修,卻發現對方已經關機。由于沒有正規發票,王女士手中的收據上也只簡單地寫了更換配件,沒有提到維修點的具體名稱、地址及收款人,所以,她也就無法找到“山寨”維修商進行維權。
高額費用,小病大修,強賣配件……家電維修問題一直困擾消費者,稍有不慎就可能會被坑。而一些“山寨”家電維修服務則借助互聯網把這個“坑”挖得更深:在網上留下虛假地址,維修出了問題后玩起人間蒸發。一些不法商販更是冒用知名家電品牌及企業的名稱,通過互聯網等渠道發布虛假信息,提供低劣的維修服務。
但實際上,這些所謂的“品牌維修點”多為私人“游擊隊”,其名稱及經營場所均為虛構,聯系電話也多為私人電話,更嚴重的是,這些維修人員根本不具備專業的維修技能,維修質量難以保障。
市場監管部門表示,這些“山寨”維修的不法商家廣告發布者發虛假信息,應承擔如下責任:
第一,“山寨”維修點大多沒有營業執照等合法的經營資質,已屬于違法經營行為;
第二,“山寨”維修點假冒正規企業及品牌授權的行為,違反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等相關法律,也已涉嫌對消費者進行虛假宣傳甚至存在欺詐行為,違反《廣告法》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
第三,“山寨”維修點沒有依據商務部《家電維修服務業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提供維修服務,反而提供低劣的維修服務,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及公平交易權。
為此,市場監管部門提醒,為安全起見,消費者應找正規的售后人員進行上門維修,如果遇到不能提供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山寨”維修點,消費者可要求廣告發布者承擔相應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