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連續第三年,總理把“中國制造2025”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并且在今年明確提出“把發展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對于海爾來說,這無疑是個極大的鼓舞。如果說中國有一家公司最有可能在智能制造領域有所建樹的話,那無疑非海爾莫屬。一直以來,海爾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就是 “家電之王”,是中國企業里“最持久”的勁旅。在剛結束的2017年上海家博會上,海爾的互聯工廠成為展會中最大的亮點。這個基于海爾COSMO平臺開發的互聯工廠,真正實現了以用戶為核心進行生產,從產品在消費者腦海中開始,到設計、生產、配送全過程都通過COSMO平臺融會貫通,實現了高精度下的高效率生產。
COSMO作為行業首個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版工業互聯網平臺,也讓海爾有了與西門子、GE等智能制造企業比肩的資本,用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的話說就是,“海爾在智能制造方面的探索,指明了新一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思路。”
說了半天,這個名字很洋氣的COSMO到底是個什么東西?打個比方說,它就是電腦里的操作系統,是一個平臺,一個可以對接各種資源和應用的平臺。在工業制造領域,智能制造平臺屬于金字塔尖的部分,跟電腦的操作系統相似,能入局的玩家也扳手指頭也能數的過來。難怪海爾對于智能制造的戰略目標有點嚇人:助力中國成為全球智能制造第三極,搶奪全球智能制造的制高點和話語權。
三強爭霸:德國“硬”,美國“軟”,中國有什么?
如果說海爾要做智能制造的第三極,那其他兩極是誰?毫無疑問就是德國和美國。隨著世界正迎來一輪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美國的GE和德國的西門子作為發達國家智能制造的代表,已經開始探索開放共享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分別推出了Predix、MindSphere平臺,來構建互聯網生態體系。
基本上在智能制造領域,就是一個斗地主的局面。三家博弈,合縱連橫將是未來的主旋律。德國人在這塊的野心是非常大的,“中國或許是世界工廠,但德國是世界工廠制造者。”德國管理學家赫爾曼·西蒙說。德國人的硬氣是有理由的,作為裝備制造業的最強者,德國在智能制造時代的目標是向全球輸出“工廠的標準”,將制造業生產模式推廣到國際市場,從而繼續保持德國工業在世界的領先地位。西門子這樣的公司統治了世界工業上百年,但德國人顯然希望這樣的統治繼續下去。
這種大場面當然少不了美國人,奧巴馬時代“制造業回歸”就成為了新的主旋律。同德國的“硬”制造不同,美國的優勢在于其強大的互聯網和軟件能力,在這方面,世界最好的公司大都在美國。硅谷和GE這樣的巨無霸結合,可能是美國智能制造的方向。美國提出的“工業互聯網”更注重軟件、網絡、大數據等對工業領域服務方式的顛覆。
那中國有什么?首先必須承認的是,中國雖然是一個制造業大國,但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既有像海爾這樣的國際一流制造企業,也有很多低水平的制造業企業。但誰也無法否認的是,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很難想象,任何一個智能制造的體系,離開了中國的參與會是一個什么局面。德國人對此表現的非常務實,例如西門子工業業務領域首席執行官魯思沃就說:“從競爭角度看,我們從不把中國視為競爭對手。”高鐵的故事或許會在智能制造領域重演,沒有中國鐵路系統升級換代的巨大需求,高鐵技術的成熟和推進一定會比現在緩慢得多。當然,這并非意味著我們可以依靠龐大的市場坐享其成,實際上中國高鐵技術的進步,實際上也是無數次博弈之后的結果。即使有國家戰略層面的支持,這仍需要有合適的公司通過市場化方式來完成這樣的使命,在智能制造領域,海爾無疑是最合適的選擇。海爾的好處在于,它同時兼具制造業基因、技術基因、市場基因以及全球化基因,在這個需要多方協作、多種能力協調的市場里,你很難再找到 如此“資質”全面的公司。
COSMO能改變什么?
中國工程院周濟院長認為“海爾的智能制造探索,指明了新一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思路”,這絕非只是一句客套話。要駕馭中國制造的復雜局面,完成向智能化的轉型升級,光引進國外模式和技術很難行得通。海爾家電產業集團副總裁陳錄城認為,“現在中國的企業在探索轉型過程當中,存在的問題就是方向不清晰,包括手段,包括模式,非常不清晰。而COSMO平臺就是為所有企業在探索智能制造轉型過程當中提出了一個落地的標準和指南。”
作為行業的領頭羊,海爾COSMO平臺,實際搭建了一個集成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服務平臺,并首次提出了中國智能制造的五大標準:開放、互聯、柔性、智能和可視,這相當于中國企業智能制造的指南和落地標準。“COSMO是在互聯工廠模式的核心基礎上,企業可以迅速復制海爾互聯工廠現有的成果,幫助企業快速向大規模定制轉型,并縮小了與其他先進國家在品牌塑造、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完成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身。”COSMO平臺運營總監汪洪濤認為。
據海爾智能自動化總監孫明介紹,在家博會上展示的互聯工廠生產線,“看起來是海爾做成的,但是背后是有20多家的資源共同參與到這條線的建設,軟件資源,硬件的,像機器人,中間紅色的機器人是來自美國的,白色的是來自瑞典的,這些機器人都是來自不同的國家。但是靠什么能夠把它們聚合在一起成為這條線,就靠COSMO平臺。“實現自動化很簡單,包括你買硬件設備也很簡單,你找到一家資源很簡單,最難的是你能夠把這些資源都聚合在一起為你所用。”孫明說。
實際上,海爾對COSMO的自信來源于改解決方案在其體系內部的成功應用。COSMO平臺目前按照平臺的運作已經構建沈陽冰箱、鄭州空調、佛山滾筒、膠州空調、青島熱水器、FPA電機、青島模具和中央空調八個互聯工廠,實現了高精度下的高效率。以膠州空調為例,高精度方面,實現新產品產品開發100%用戶參與設計;高效率方面,定單交付周期縮短50% 以上,效率提升50%。未來將會復制到全球108家工廠。
海爾的互聯工廠有點像是海爾為推銷COSMO而做的“樣板間”,海爾試圖讓對于制造升級充滿期待的公司了解到,這樣的樣板間可以成為他們將來工廠的標配。現在,COSMO平臺已對外開展社會化服務,目前已推廣到7大行業,如電子、船舶、紡織、裝備、建筑、運輸、化工等,將在每個行業打造類似海爾互聯工廠的樣板。
“我們這么多年經驗的探索,能夠給企業最起碼在他的探索周期上,或者是在公司投入上節省很多成本,最起碼可以減少很多試錯的成本。另外整個工廠籌建的周期大大的縮短了。它不需要再重新去探索,重新去研究,重新去做了。”汪洪濤的這段話或許是對于COSMO最好的“推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