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注:10月,鹽城的居民在一座立交橋下跳舞。完善的基礎設施讓中國偏遠地區變得開放
《紐約時報》最近發表文章稱,受益于中國的數字革命、農業技術進步和投入巨資建起的數萬公里高速公路和鐵路,中國農村地區的消費支出開始快速增長,網購正進入農村千家萬戶,這對電商公司來說既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也是一個巨大挑戰。
全文如下:
今年10月一個寒冷的早晨,韓友軍(Han Youjun,音譯)鉆進了他的銀色貨車,離開了中國東部小鎮——江蘇省東臺市梁垛鎮,離開時車上裝滿了大小不同和形狀各異的紙箱。幾分鐘后,韓友軍的汽車轟隆隆地駛過稻田,沿著狹窄的鄉村小路,穿行在簡陋的農舍間。
過去,像韓友軍這樣的快遞司機沒有理由跑到這么遠的地方。中國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讓人口密集的大都市變得繁榮富裕。在中國其它地區,特別是像梁垛鎮周邊的農村地區,仍然相對貧窮。
但逐漸地,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正滲透到較小的城市和農村地區——正如32歲的京東快遞員韓友軍親身感受的那樣。這天,他的面包車里塞進了70個包裹,是他18個月前送貨量的兩倍。
他說:“現在,工作時間變得越來越長。”
中國的經濟發展,需要這些地方的消費者。一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依賴于工業和建筑行業,但中國政府正試圖改變這種狀況。
受益于中國的數字革命、農業技術進步和投入巨資建起的數萬公里高速公路和鐵路,中國大城市以外的老百姓開始積極響應政府促進消費的政策。中國許多偏遠地區正在追趕富裕的大都市,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與外界更廣泛的經濟活動發生聯系,從而有可能讓中國和全球經濟發展長期受益。
東臺市所屬的鹽城市,當地人均收入增幅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而他們家庭支出的增幅——2016年當地人均消費增長達8%——超過了北京和上海。
在鹽城市的汽車城,人們可以看到這種繁榮景象:這里銷售著豐田、福特等各個主要品牌的汽車,經銷商都在使出渾身解數爭奪客戶。一家吉利汽車經銷店的老板周正國(Zhou Zhengguo,音譯)預計,他今年能賣出2000輛汽車,是兩年前銷量的四倍。
他說:“過去大多數購車的人都是私人老板,現在工薪階層購車的也多了。”
那些生活在中國欠發達地區的人,可能對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Robin Xing)認為,中國像鹽城這樣的小城市,它們消費支出的增速將繼續超過大城市。因此,到2030年,中國私人消費增長的三分之二將來自這些地區。
邢自強稱:“我們確實希望這些地方能迎頭趕上,在收入上縮小與大城市的差距。”
企業家正以一種全新的眼光看待這些地區。中國新建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使得將工廠和其它業務轉移到小城市變得更容易,并讓這些公司可以利用這些地方各種成本較低的優勢。去年,鹽城市工業產值的增速快于全國平均水平。
這些變化,并不局限于中國內陸的主要城鎮。中國農業正在變得更有規模、更有效率、更有利可圖。

圖注:羅建海(Luo Jianhai,音譯)是中國東部一個名叫“西嶺村”的農民,他通過擴大農場規模來增加自己的收入

圖注:羅建海在“西嶺村”的農場。他是中國新一代農民企業家的代表,他們正在幫助改造農村
在鹽城附近一個名叫“西嶺(Xinling,音譯)”的山村,37歲的羅建海(Luo Jianhai,音譯)是一個典型的新型農民企業家。他通過租用鄰居的土地,不斷地擴大自己農場,用于種植水稻和小麥。他還購買了兩輛拖拉機,將這些拖拉機出租給其他種田大戶。在過去的三年里,他的年收入增長了7倍,達到10萬美元。與此同時,他的家庭支出也翻了兩番,主要是為他的三個孩子購買高檔衣服,并購買了一輛售價為1.7萬美元的合資汽車。
羅建海表示,改善后的生活方式,讓他體會到“沒錢和有錢的區別”。
附近47歲的程志國(Cheng Zhiguo)今年也擴大了自己的農場,他的凈收入因此增加了約2.3萬美元,比三年前增加了5倍。他對自己的獎勵是今年8月購買了有生以來的第一輛轎車:一輛現代牌小汽車。
中國農村這樣的變化,吸引了像周建這樣的來自城市的企業家。現年33歲的周建是南京市的一位居民,他認為大規模的農業耕作也需要更多的資金。2013年,他成立了一家企業,該公司的主要宗旨是幫助農戶獲得來自銀行和其它貸款機構的貸款。
成立以來,該公司已經安排了約1.5億美元的貸款,在中國農村開設了100多家辦事處,員工數達800名人。他說:“市場的升級,讓我們這樣的企業可以為這些種田大戶提供服務。”
這樣的機會也吸引了京東。過去三年,京東快遞員隊伍的規模增加了一倍多,其中許多人的任務是送貨到鄉鎮和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