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兵
上海無相室內設計工程有限公司創辦人、設計總監,畢業于上海同濟大學建筑系,從事建筑及室內設計25年。不受風格與形式束縛,于傳承中創新,深度解讀現代與古典美學并以獨到手法演繹,從功能出發創造出具有生命力的場景。認為空間環境既具有使用價值,同時也應反映相應的歷史文脈、建筑風格、環境氣氛等精神因素,空間設計的終極目的是“創造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的適宜環境”。
與美國JWDA合作的蘇浙匯1933店曾榮獲美國Boutique Design Awards室內設計大獎金獎,連續三屆獲上海裝飾裝修行業協會室內設計大賽金獎,亞太室內設計大賽榮譽獎等國內外10多個設計獎項,蘇浙匯虹橋店曾獲香港雜志評為“年度最佳餐廳”。
【名師專訪】王兵:我是有點藝術家脾氣的設計師
王兵是業界公認的才子,但鮮有人知道,他還是全筑建筑裝飾集團的創始人之一。他低調,低調到最近才在朋友的勸說下開始用微信。他又極高調,愛美酒,好美食,擅養鯉,喜電影,懂音樂,在意又不甚在意,讓人聯想起著有《陶庵夢憶》的張岱和一生通脫的魏晉名士。他主張“設計要在傳承中創新”,而他自身也同樣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精致的部分,并用現代的方式展現出來。在總結多年設計心得時,他說:“就像酒,好喝是王道,設計,好用、好看就是王道。”
美食與美酒,不可辜負
王兵精于品酒,作為資深飲客,他用“精瘦”、“內斂”、“肥美”等詞匯來形容不同年份和產區的酒的差異,并能通過香氣迅速判斷出酒的儲藏時間和條件,“關于酒,我至少可以說上一天一夜。”王兵酷愛美食,他會滔滔不絕地告訴你中國最好吃的芹菜出自山東馬家溝,上海特色的蔥油拌面中蔥油又應如何熬制。
王兵還是養鯉高手,家里一池錦鯉從魚苗開始已經養到八十多厘米,至于這些魚的未來,“以后如果遇到聊得來的同道中人,我可以都送給他。”顯然,王兵追求的是一種過程中的樂趣,而非直達利益的結果。這一份灑脫與豁達,令人想起魏晉名士清俊高邁的風范。
如果據此印象判斷王兵是一位耽于享樂,不務正業的設計師,那就錯了。沒有對生活與美的熱愛,何以成為一名設計師?沒有深厚的積累與非凡的鑒賞水平,又何以設計他人的生活?事實上,對王兵來說,設計早已滲透在他日常生活里。他喜歡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的畫,他愛聽柴可夫斯基和門德爾松,跟他談西方電影,他能列出長長的電影清單推薦你去看,但最后你會發現,這些廣泛的愛好與審美情趣,最終都指向他的職業——建筑及室內設計師。
藝術家脾氣,設計師初心
作為全筑建筑裝飾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創始人之一,王兵卻在7年后選擇了離開,在全筑上市后,很多人替他惋惜,王兵卻并不這么看待,他更渴望組建一個小團隊來實踐自己的設計理想。
王兵自嘲自己有點藝術家脾氣,而恰恰是這一點將他與其他設計師區別開來。在上海這樣一座商業氛圍濃厚的城市里,他卻一心沉潛在自我與設計、美學構筑的世界里,這使得他的作品如一股清流,總能讓人眼前一亮,并迅速在眾多雷同的設計中記住它。“這些年分散不少精力在經營上,如果我能單純地只做設計,其實會有更多的好作品出來。”
R=《精品 家居 》
W=王兵
R:您是同濟建筑系畢業,為什么后來走上室內設計的路,而不是從事建筑設計?
W:我們是第一屆不包分配的,自己找工作。畢業后我就找了一家很小的設計事務所,隸屬于電影局,所以我電影院做了很多,也喜歡看電影。因為電影院有很多室內的部分,所以慢慢地比一般的建筑設計院接觸室內多一點,最后就演變成一種習慣了?,F在我有時候碰到一些小的建筑項目還是會做的。而且我覺得建筑師背景的室內設計師,其實比單純做室內的人更有優勢,我們會更注重空間感。
我在那家國營事務所做了兩年就出來了,一開始自己接一些施工設計。我覺得一個設計師,一定要接觸施工一段時間,因為如果你對工藝原理、基礎構造不了解的話,設計都是天馬行空,好看但是沒有實踐基礎。再后來就是創業,成為了全筑的四個創始人之一。
R:全筑現在已經是上市公司了,您作為創始人之一為什么后來會選擇離開呢?
W:我當時有百分之二十的股份,后來就沒有了,很多人都在說我可惜了,我說倒也不能這么評價。我們創辦的時候是1997年,當時是四個股東,其他三位負責整體運營、施工、市場,我負責設計。陳逸飛的家,孔祥東的音樂學校、家等好多項目都是我當時做的。后來全筑發展非常快,公司也越來越大, 2004年的時候,我決定要退出來,我想組建一個小團隊來實現自己的設計理想。
R:之前您不用管理公司的市場運營,但自己創辦無相設計后,就變成了管理者,這個過程的轉變順利嗎?
W:無相設計成立后第一年、第二年可以說是舉步維艱,因為原來的客戶我一個都沒有碰,我還是很遵守敬業原則的。一開始公司只有我一個人,辦了張卡全天在茶館辦公,后來慢慢項目接的多起來,情況也開始改善。以前我有一點藝術家脾氣,我只做我擅長的想做的項目,后來開始明白,作為一個設計師,就應該保持一種開放的姿態,什么都去嘗試。
R:剛才您提到空間設計的根本點是從市場出發,這會導致設計過分商業嗎?
W:我說的市場,是指從產品的角度、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去考量。以前跟我合作蘇浙匯的JWDA建筑設計事務所的柴之清,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設計師。他說的一段話對我很有啟發,他說他關心餐廳的策略勝過關心餐廳的設計。他更關心餐廳的定位、菜單、價格,為什么呢?因為如果你的菜不對路,沒有人來吃,那餐廳也很快就關門了。我們設計得再好,也沒有用。
所以我現在經常勸人不要站在個人的角度上去設計。比如我上次跟客戶開會,當時他們在猶豫要做精裝還是毛坯,我說這要從市場出發,你的樓盤附近有那么多競爭的產品,那么你的賣點在哪里?如果你的市場停留在出租的話,那么毫無疑問應該做精裝。還有你的客戶層是哪類人?如果是以老外為主的居住區,那么我建議不要把錢花在硬裝和材料上,而是花在新風系統、安全性這些地方。因為老外其實更多的喜歡自己動手,靠裝飾呈現出他自己的審美趣味。
R:您認為的“好設計”是什么樣呢?從業這么多年這一標準是否有過不同階段的變化?
W:以前我在做某個風格之前,一定會研究很多東西,比如做Art Deco風格我參觀了上海很多老建筑,翻閱上海的縣志查資料,看了大量紐約的老建筑與室內照片。我希望做出的是最正宗,原汁原味的空間。要不別做,要不就做得很地道。這個可能跟我是處女座有關,比較完美主義。但是后來我開始問自己,為什么非要這么百分之百精確呢?就像喝酒,研究那么多產區、年份、品種,喝到最后會發現,好喝就是王道。設計也一樣,好用、好看就是王道。當你把功能琢磨到無以復加,就一定是好看的。
R:您的設計靈感平時都來源于哪里?
W:靈感從來不是無緣無故來的,就是一個人要多想,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我喜歡的設計方式,就是一開始讓它去亂,頭緒要多。做設計一定是做減法,越往后做越精簡,越精簡的同時就越精準。但是為了最后的精準,前面一定會有千頭萬緒的想法,你就裝在腦子里,讓它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