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2017年中國家電產業必然會迎來一場巨變。其實,早在2016年,催生中國家電產業變革的四大信號就已經提前浮出水面。

作者:常新
苦也罷,累也罷;喜也罷,憂也罷;對于中國家電產業來說,2016年市場競爭大幕已經徐徐落下。
提及2016年的中國家電產業,可以說一時間所有家電人的"酸甜苦辣咸"五味雜陳,就涌上心頭。其實在很多人經歷的家電市場磨難、喜悅背后,卻悄然成為中國家電產業在2017年最為主要的四大變革信號。
信號一:買東西的人變少但買東西的錢多了
買家電的人在減少,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單一用戶的購買力卻在增加,這也是家電業悄然間出現的新變化。
最大的變化,出現在今年的雙11電商狂購節期間,整個雙11的家電產品銷售均價出現7%的上漲。其中家電一哥海爾的銷售均價上漲16%。
就是說,買家電的人在減少,但是買家電的錢卻在增加。關鍵就在于,老百姓越來越希望買好東西,買合適自己的家電,而不再是便宜的家電。
如果說,品質消費、高端消費在2016年中國家電市場上,只是刮起一場微風;那么,這場微風將在2017年的中國家電市場上,聚勢引爆后刮起一場旋風。
當然,這也意味著,過去20多年以來的低價格驅動家電市場銷售、出貨的時代,應該要落幕。(當然2017年家電企業還將面臨原材料的漲價,因此告別低價格惡戰,推動消費升級,不只是消費者,還是所有家電廠商的共同心愿)
信號二:線上與線下都不是家電商戰主角
線上網店,與線下實體店的爭奪戰,在中國家電市場已經打了3年多。實際上,當線上線下打的酣暢淋漓之際,真正的主角卻始終沒有說話。
無論是過去兩年,線上與線下搶用戶、拼低價、搶蛋糕,還是最近一年,線上與線下相互進入各自的主導市場領域,上演貼身肉搏戰。其實都是在探索一條"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零售新模式。
對于家電企業來說,過去幾年并不是偏向實體店,或者電商網店。而是選擇最能聚集用戶資源的渠道,永遠追求的都是商業利益最大化。誰能聚焦更多的用戶資源,誰就會獲得廠家產品、促銷資源的支持。
可以看到,從今年下半年開始,新一輪的家電品牌、家電零售渠道的變化已經提前上演,那就是用戶需求和廠家資源一定會向有競爭力的家電品牌和渠道進行集中。(這一輪的家電原材料漲價就踢爆家電業新一輪洗牌的大門,事實表明一些家電企業遲遲不漲價,就是倒逼市場洗牌)
信號三:家電實體店不是生意是事業
有資源的家電零售渠道,才有未來。而不管是實體店,還是網店。今年以來,蘇寧易購、京東、阿里都在往線下拓展,發展線下實體店。實際上,線下的零售商應該是更了解當地的用戶,又能提供很好的現場體驗。這與線上的網店平臺形成"各有千秋"的差異化競爭。
未來一定沒有線上、線下的區別,有的只是能不能利用自身資源,并創造新的商業模式能力。對于很多家電品牌的專營店來說,無論是海爾、美的,還是海信,格力,都是企業和品牌在當地的文化中心,是銷售中心、消費潮流中心。還是物流中心、服務中心。
家電實體店的未來就在于,要充分整合各方的資源,緊密聯接起來之后,將自身的優勢面向用戶需求進行引爆和釋放,成為廠家與用戶交流的最后一環。(最近幾年,有說家電實體店是被電商干死的,還有說是被高房租壓死的,其實是被自己的傳統觀念思維帶進死胡同的。家電實體店可以說在未來仍然是大有前途,是家電廠商手中的香饃饃)
信號四:家電互聯網轉型陷入兩大歧途
家電企業和商家的互聯網轉型,并不是今年才出現,早在三年前便開始了。卻普遍存在兩大轉型誤區:一是,將原本的線下賣貨,搬到線上賣貨,然后降價促銷,就認為是O2O轉型;二是,注冊微信公眾號、建立QQ群,就是搞粉絲營銷。
其實,所有家電廠商互聯網轉型的核心,就是壓縮時間、縮短空間、提升效率、消滅庫存,滿足用戶需求。從而發展到搶奪用戶需求的階段。
對于價格戰,過去20年、30年來很多家電廠商很喜歡。原因并不復雜,并不是技術創新帶來的,就是庫存太多,消滅庫存。最終卻是三敗俱傷局面,誰都沒有得到便宜。
解決庫存的最大辦法,不是降價,更不是線上便宜賣貨,而是打通渠道的兩脈:抓住用戶需求的精準判斷力、快速滿足用戶需求的強大服務力。善變的用戶,才是所有家電廠商最大的敵人。
2016年如果不是7月底8月初的那場高溫,大量空調企業都要被高庫存壓死、套牢。其實對于中國家電企業來說,高庫存的問題是年年有,但是來自于高溫天氣的好運氣,卻不是年年能碰到。(家電廠商的互聯網轉型,不是從線下到線上,更不是打低價格戰,而是真正利用互聯網工具,抓住用戶的需求,打通時間和空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