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經濟引擎之一的中國制造從來不缺乏關注的目光。10月26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訪問教授、中國創新研究中心前聯席主任布魯斯·馬科恩(Bruce McKern)在美國學術與研究界知名網站The Conversation撰文,探討中國制造從模仿到創新的蛻變路徑。他認為,當前中國企業正從追隨者到世界標準的建立者,世界各地的政府和企業都在“圍觀”中國創新的影響力。
文章中,布魯斯·馬科恩特別提到,中國企業已經開始從追隨者轉變為世界標準的建立者,海爾是這其中的典型代表。他指出“海爾從一開始就專注于創新,現在已經成為家電行業的銷售收入最高的公司。海爾有一臺既能洗土豆又能洗衣服的洗衣機,這臺洗衣機目前已經成為家電行業的創新傳奇,因為它最大程度的響應了農民的需求。”
持續的創新是海爾吸引布魯斯·馬科恩的魅力所在,也是海爾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青島走向如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通行證。近兩年,海爾全球首創了精控干濕分儲技術、冷凍恒溫技術、免清洗技術、固態薄膜制冷技術……創新已成為海爾的代名詞。14年43項國家標準、13次國家科技進步獎,領先對手3倍的專利授權,專利運營收入超過對手180倍……數據體現了海爾持續創新的力量。
作為國際化最成功的中國企業之一,海爾創新早已走出國門,實現了海外創新、全球受益。在美洲,海爾創造出“最安靜空調”,連續6年被評為消費者最值得購買產品;在歐洲,海爾冰箱成為全球冰箱行業唯一獲得德國最嚴格、級別最高的VDE-QTM認證的企業;在亞洲,海爾冰箱在印度開創BM冰箱“不彎腰時代”,引發德國、日本品牌跟進效仿;在澳洲,海爾滾筒洗衣機市場占有率從零到第一僅用了18個月;在非洲,海爾冷柜在尼日利亞市場連續11年份額第一……
顛覆性的創新背后必然有一套顛覆性的創新體系。截至目前,海爾已在全球設立十大研發中心、八大互聯工廠,與全球一流供應商、研究機構、著名大學等共建了7個專利池,僅旗下HOPE創新平臺就能夠涵蓋全球一流資源320萬家,注冊用戶37萬多,平均每年產生創意超6000個,研發源匹配周期從過去的8周縮短到6周,截至目前,已經累計成功孵化220個創新項目。
這些成果的取得與海爾一直以來踐行的“世界就是我的研發部”理念密不可分,在海爾開放的創新平臺上,利用全球的資源為用戶提供最佳解決方案是海爾創新的基本原則。全球用戶的潛在消費需求被發現后,會迅速在HOPE平臺上集中,并實時與在德國紐倫堡、美國埃文斯維爾等地的十大研發中心所連接的頂級資源零距離交互,最終篩選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更為重要的是,用戶可以隨時隨地參與到創新過程中,從產品創意的產生、創意的確認、產品的開發、全球一流資源的整合到產品的上市,整個過程都是對用戶開放的。一句話說,用戶可以選擇創意、技術和產品,用戶不投贊成票的產品壓根兒沒有面市的機會,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海爾推出一個產品引爆一個,并且都帶著“海爾造”的標簽,這也是海爾成為世界標準創立者的根本內因。
事實上,這不是布魯斯·馬科恩教授首度贊賞海爾式創新。今年6月,他在與人合著《創新驅動中國: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新引擎》一書中,將海爾作為重點案例之一總結出中國企業創新的經驗。書中,他全面介紹了海爾的創新戰略、創新實踐。據了解,布魯斯·馬科恩曾從2011年開始在中國居住三年,擔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中國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席,從事企業創新和戰略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