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黑名單”制度從不同方面向陶瓷業襲來,其處罰之嚴厲、影響之深遠、之廣泛,前所未有。“黑名單”制度下的陶瓷業,將何去何從?
去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代表新一屆中央政府報告政府工作,首提“黑名單”制度,對違背市場競爭規則和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企業建立黑名單制度,讓失信者寸步難行,讓守信者一路暢通。
最高法相繼公布了《關于審理拒不執行判決、裁定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和《關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限制被執行人高消費的若干規定>的決定》,對失信被執行人(俗稱“老賴”)做出進一步限制,列入信用“黑名單”,使其付出更高的經濟代價和信用代價。
國家質檢總局正在加快建立質量失信“黑名單”管理辦法,對嚴重失信違法的企業,要在經濟上重罰,在法律上嚴懲,在社會上曝光,加大懲戒力度,優化發展環境。不久前公布的“國抽”不合格產品將禁銷,使得質量“黑名單”的分量不斷加重。
史上最嚴《環保法》推出的“黑名單”制度,通過建立“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的環境保護機制,對環境違法信息記入社會誠信檔案,并向社會公布,成為企業貸款、政策優惠的重要考慮因素。陶瓷企業今年以來在環保方面遇到的種種際遇,已初現“黑名單”制度的作用。
國務院安委會日前制定了《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不良記錄“黑名單”管理暫行規定》,從土地使用、政府采購、證券融資、財稅支持,以及銀行貸款方面對“黑名單”上的企業進行嚴格限制,進一步從多方面確保安全生產的落實,旨在使有安全生產不良記錄和失信行為的企業“一處失信,處處受限”。
建立誠信體系,不僅是道德約束,更有法律干預。不同側面的“黑名單”制度,都是社會誠信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陶瓷企業依法、誠信經營必須恪守的底線。不管是對欠薪“跑路”、拖欠貨款的“老賴”企業經營者,還是藐視質量、無視標準甚至制假售假的企業和品牌,或是為一己之利而忽視環境保護、不能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抑或是沒有安全發展理念,不能為員工及地方提供良好工作環境和發展環境的企業,凡此種種,都將逐步列入誠信體系中的“黑名單”,這不僅不利于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也會對企業經營者的日常生活產生影響。
“黑名單”制度對陶瓷企業象一道“緊箍咒”,且有越來越緊的趨勢,將倒逼企業逐步走向規范化、法制化,步入健康、和諧、科學發展的軌道,將促進企業由內而外的蛻變與升級。“黑名單”制度看似對企業的要求、約束嚴格了,企業的日子難過了,但從另一個視角看,也是一種助推企業加速創新驅動、提速轉型升級的隱形力量。
“黑名單”制度從誠信、質量、安全、環保等方面,強化了對陶瓷企業監管的硬約束,或者說進一步劃清了紅線,明確了底線,不僅促進了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更指明了企業社會責任和發展方向。不被列入“黑名單”,不被約束、限制甚至懲處,企業就要依法經營、依規操作、依道而行。
不同側面“黑名單”制度的接踵而至,是對陶瓷企業轉型升級的考驗和促進,是陶瓷企業創新驅動的動力和方向。面對陶瓷企業數量多、規模偏小、產業集中度低,產能過剩、同質化現象嚴重、產品附加值不高等結構性問題,除依托創新驅動和正常市場競爭進行調整優化之外,通過制約性政策和強制性法規推進優勝劣汰、優化升級,也是一個重要手段。
對“黑名單”制度,陶瓷企業應正確認識、理性對待,并千方百計改善管理、創新發展,遠離“黑名單”,方是上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