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定制”這個聽起來很陽春白雪的名詞,如今早已是下里巴人的事物,由于貼合人們的品位和習慣,更能彰顯生活態度和格調,“私人定制”產品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隨著其在 家居 、旅游、服裝、美食上大行其道后,如今家電市場也開始走起定制路線。
繼宣布推出定制頻道后,5月18日,天貓將展開“518”活動,此次活動相當于上半年的“雙11”,而且將主打定制家電牌。此前,海爾也宣布建成全球洗衣機行業首個智慧工廠,該工廠生產線上的產品以定制為主,包括批量定制和個性化定制。除了海爾外,包括格蘭仕、美的、創維等在內的多個品牌也都開始試水家電定制。
——消費者——
定制就是“一對一”
什么是定制家電呢?專注于家電、消費電子等領域的大數據服務商奧維云網(AVC)助理總裁張彥斌認為,定制家電其概念可以這樣理解,即廠商根據消費者的需求,按照消費者所提供的需求特征,進行個性化的生產并將該家電產品提供給消費者。
專業人士給出的定義與消費者對定制家電的理解別無二致。市民王小姐最近想定制一臺冰箱。“我家里的廚房空間很小,我希望定制的冰箱占地面積不要太大,最好尺寸由我說了算,另外我還希望增大冰箱的冷藏空間,冷藏室多設立幾個不同的溫控區。”她在網上找了幾家能夠接受定制服務的家電企業。但是,打電話過去咨詢,客服人員都說她想要的這個定制冰箱做不了,因為工藝太復雜。“我理解的定制家電,應該是一對一的,那為什么我想要的冰箱不能做?”王小姐感到很遺憾。
和王小姐有一樣心思的人不在少數。在多數消費者心中,定制家電是能夠按照不同消費者個體或家庭的使用需要,符合個性化需求的家電產品。
“定制家電應該無論從外觀到功能都最符合我心意。我希望有一臺適合我家陽臺尺寸的洗衣機,顏色要綠色。其實現在洗衣機的很多功能設置我都用不上,我希望可以去除不需要的功能,加上一些我需要的,比如我家養狗,衣服上很多狗毛,所以我希望洗衣機具有自動除毛和殺菌的功能。”IT從業人員李先生如是說。
“既然是定制,肯定就要與眾不同。我希望定制一款超大屏電視,不需要遙控器控制,換臺只需要用手一揮就可以,把手往上舉音量就升高,手往下音量就降低。”大三學生邵帥表示。
“我想要一臺能播放音樂的電熱水器,這樣我就可以一邊聽音樂一邊洗澡,另外,我還希望它加熱的水量可以依據我家每一個人的需要調節,這樣就不會出現水少了不夠、水多了浪費的現象。”就職于北京某銀行的陸女士表示。
——家電企業——
此“定制”非彼“定制”
早在2011年初,海爾就開始了家電定制的嘗試,提出“只為需要的功能買單,為不需要的功能免單”的價值主張,通過線上獲取用戶個性化需求,線下滿足用戶需求的方式,構建出定制家電的雛形,并為此打造了“統帥”品牌,一直沿用至今。目前,海爾、美的、LG、三星、博世等品牌的家電產品均在不同程度上支持定制業務。京東、天貓、蘇寧易購與家電企業的“包銷定制”模式成為常態。
張彥斌說,進入互聯網時代,特別是國家將“互聯網+”作為發展戰略后,各家電企業開始探尋實現“互聯網+”的路徑。“互聯網思維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以客戶為中心。以客戶為中心,客戶定制就是最佳體現。因而,一些企業為了迎合擁抱互聯網,開始進行定制家電的嘗試。”但家電定制化是一個新興課題,目前正處于探索之中。
一些廠商推出的定制服務幾乎覆蓋了所有的家電產品,品種涉及電視、冰箱、洗衣機以及廚房小家電等。可實際上,多數家電企業推出的所謂“定制家電”,都不是人們想象中的那種一對一定制服務。
記者登陸了海爾眾創匯平臺,并體驗了產品定制功能。以冰箱定制為例,產品的寬度僅有60厘米以上、80厘米以上和1米以上3個選項,當你選定一個寬度以后,還可以選擇制冷模式、品類(幾開門)、壓縮機、容積、顏色等,每一項都只有幾個簡單選擇。此外,根據選擇的個性化配置不同,最終價格也有相應的差異。但是記者發現更符合定制思維和需求的底座移動模式、內室結構、LED顯示功能等則沒有涉及。
記者還注意到,今年3月底,海爾冰箱首批眾創定制產品在天貓海爾官方店發布。由商家推出三大系列冰箱的15款設計,然后由消費者投票進行排名,最終只有得票最多的幾款冰箱投入定制化生產。除海爾外,奧克斯空調的“定制團購”模式,也是讓消費者在空調的功率、面板外觀、功能等方面通過投票方式隨意搭配,最后選定兩款消費者最喜歡的機型進行量產。
“盡管個性化定制的趨向已經在家電圈初露端倪,但目前的家電定制主要是針對產品的顏色、尺寸、個別功能,尚不能達到完全的私人量身定制。”中國家用電器商業協會秘書長連四清如是說。
“家電企業現在的用戶定制,是限定在一定范圍內的,還稱不上是廣義上的用戶定制,首先拋出定制方案就提出很多限制,必須是在這一范圍內才能定制,其次必須是征集到一定數量的需求后才能實施。”張彥斌說。
一些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家電定制用“集中定制”來形容更加貼切,即征集有同類需求的消費者共同參與投票,最后決定生產什么樣的產品。而這些產品相對于廠家推出的常規產品,往往也只是多了一些可以選擇的功能組合而已。此外,家電定制的主導方也并非用戶,整個方案的制定權依舊把控在廠商手中。
——專家——
定制阻力來自成本和技術
那么面對如此“定制”,消費者不禁想問,影響家電定制至今難以邁出實質性一步的關鍵是什么?
在采訪中,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家電定制的主要阻力,來自于制造成本和技術研發能力。
張彥斌說,一對一的量身定制,是非常具有個性化的。而我們現在的家電生產都是建立在規模化生產基礎之上,因而首先會造成難以繞開的巨大成本難題。“比如,某消費者需要定制一臺外形為‘小蠻腰’的空調,先不說其他技術,光要實現外形就得重新開發模具,而開發一套模具,要花費上千萬元。如果只有這一個定制者,或者只有少數人定制,那么根本無法分攤模具開發的成本,因而很難做到。”其次,技術難點難以解決。一些消費者如果提出,要一臺掛壁式空調既要具有制冷制熱功能,又要能除PM2.5、除潮,還要能加濕,甚至香薰等,以現在的技術是很難滿足的。第三,有悖于規模化生產。現代工業最基本的優勢在于規模化,而定制產品都是非標準化產品,沒有辦法再利用現有生產線,這對工廠制造提出挑戰。
連四清也表示,因為目前家電產品的生產模式都是現代化流水線批量生產,而私人定制要求的是為某一個性化產品單獨開設一條生產線,這對于投資、人員分配、售后及成本控制而言都是不可能滿足的。此外,對于冰箱、彩電一類的大家電,消費者還是更喜歡到實體店選購。但目前家電定制服務都只存在于線上,尚未入駐線下賣場。
業內人士表示,盡管現在家電定制還依舊停留在概念階段,難以令所有的消費者稱心如意,但“家電定制”概念的提出對于中國家電企業轉型升級來說,本身就已經是一種進步,而且這種個性化產品將會是未來市場的主旋律。
“發展個性化定制家電符合市場潮流,同時也符合國務院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戰略’。”連四清說,“相信隨著工業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成熟,3D打印技術的應用推廣,一對一量身定制家電絕非遙不可及。”他指出,目前通過模塊化生產來實現真正意義的私人定制已成為業界共識。這樣既能讓用戶對產品的配置有很大的把控度,用自己需要的硬件實現所需的功能,同時在更新、維護上也方便容易,避免了整機報廢造成的資源浪費。
張彥斌則認為,應對私人定制抱以科學審慎的態度。“或許未來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定制化可能會成為最終的需求模式。”他說,但未來要做到一對一的量身定制,客觀上,需要有一批不計成本的消費群體,也就是經濟學上所說的物質極大豐富;還需要個性化已經成為社會的基本特征。而主觀上,需要家電廠家對現有的生產線進行個性化改造。所以,對待定制化,絕不可以盲目一哄而上,應該在不斷摸索經驗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