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米蘭展“華頌·中國設計進行時”展品背后的故事
時代的發展讓人們對藝術生活的品味越來越高,于居家而言,已不再僅僅關注產品的外觀之美,而會更深層次考慮產品的文化內涵。本屆應邀參加米蘭家具展“華頌·中國設計進行時”展覽的七件大師級作品都在完美的造型下蘊含著豐富的東方文化內涵,部分作品更是融合了千年的傳統制作工藝。
在這一趨勢的引領下,世界的目光逐漸聚焦在現代設計與傳統工藝的結合上,它不是簡單的相加組合,而是在兩者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融合。對于現代化進程加速的今天來說,回歸制作本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總有一群設計師和工匠愿意將心血付諸于此。就此,記者采訪了全程參與米蘭家具展“華頌·中國設計進行時”展品制作的華頌技術工匠們,一起聽聽背后的故事。
記者:參加這次米蘭展的七件大師作品都走在時尚前沿,但東方文化相當濃郁,在作品制作的過程中,如何更好的將設計大師的實物作品與人文歸屬融為一體?
華頌:好的家具設計必然有著深刻的人文內涵。近年來,在設計領域倡導“回歸自然,回歸人文”,這對于設計的發展起到了方向性的指導作用。在設計發展的同時,家具制作領域同樣也在“回歸制作本身”,像“手工定制”、“全榫卯結構”這樣的詞匯越來越受關注。所以,對于部分作品制作工藝的考慮,運用具有濃厚歷史藝術感的傳統工藝來詮釋設計作品所體現的內涵最合適不過。
像陳耀光老師“抽屜的故事”這件作品,主體結構部分我們就采用了“全榫卯結構”制作,榫卯結構是中國古人的智慧,也是中國傳承的家具制作文化之一,為了最好的呈現榫卯結構的工藝,華頌工匠技師在制作時精確測量,確保每個榫頭和卯眼的結合都做到毫厘不差。
陳耀光作品:抽屜的故事
記者:把傳統的工藝融入現代創意設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制作過程中,華頌工匠是如何突破各方面的困難的?
華頌:每一種風格都有它的特色,將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進行“混搭”的基礎就是要弄清楚它們的本質以及所體現的人文的因素,將其可借鑒的部分進行融合,才能促進新的制作方式的產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嘗試修改是一條必經之路。
我們在制作阮昊老師的“貓桌2.0”時,由于其內部結構具有弧線形元素,如何才能將弧線形表現的最為完美是工匠必須面對的課題,僅僅一個“貓凳”就先后試驗了20多遍,制作了20多次,花費時間將近一個月。期間,阮昊老師還多次前往生產基地,與工匠探討最佳的制作手法和表現方式。所以,探索一條新的路,沒有捷徑,只有一遍遍的嘗試和學習。
阮昊作品:貓桌2.0
記者:東西方的文明各有千秋,要使作品更好的契合東方或西方文化,在選擇制作技術或表現手法上是否有共通點,以及有哪些不同?
華頌:如果從源頭上看,人類對于使用工具改變物體形狀的原始方法就是雕、塑、刻。無論西方和東方,他們使用的手段和方式是相同的,創作的初衷也是想通的。所以家具制作從一開始東西方都尊崇手工制作,運用的方式方法都比較相似。
隨著歐洲工業社會的發展,歐洲的家具制作方式融入進了鐵釘、漆等更多現代元素,流水線式生產成為常態。但中國與西方不同的就是,中國的全榫卯結構、傳統燙蠟技術、大漆工藝仍然一直在流傳,在國內高端紅木家具的制作上,仍然沿用這些技術。近年來,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快行道上,“記住鄉愁”的顧盼讓人們認真地重新審視傳統民間藝術,對于中式風格的家具,無論是設計大師還是我們工匠技師都有一種骨子里的民族情結,更愿意將這些中國的、民族的工藝與世界分享。
林學明作品:“侘”系列
記者:您剛才幾次提到“全榫卯結構”,對于華頌家具的榫卯制作工藝而言,這一優勢之處是如何體現的呢?
華頌:榫卯結構要體現兩個價值:一是結實耐用,延長使用壽命;二是展現工藝美感。現在市場上有不少家具都打出榫卯結構的噱頭,但他們能不能經受得住考驗就是一個大的疑問,因為榫卯結構也可以造假,特別是一些小作坊生產的產品。
假榫卯是在部件的內部用螺釘連接,在表面上輔以榫卯結構的外觀,并大量使用膠水,家具的品質大打折扣。華頌工匠手工制作一個楔釘榫的工時就要超過作假楔釘榫30倍,還專門成立榫卯結構研究部門對中國傳統家具的結構進行傳承與創新,不僅中式家具依托這種結構,像金凱莎這種歐式家具也成功將榫卯結構嫁接到歐式設計中。
記者:對于制作成本的考量是企業最為看重的部分之一,但華頌卻采用費工、費神、費料的全榫卯結構,是什么力量推動華頌一直堅持這樣的做法?
華頌:只有信仰和信念有這樣強大的力量。我們在追求物質滿足的同時,更希望能在歷史領域留下印記。榫卯結構是中國家具制造智慧的結晶,傳承榫卯工藝技術對我們家具人而言是一種榮耀,也是一種責任。大多數中國人都講究純粹之美,追求“自然為本”的生活藝術。全榫卯結構的家具就可以滿足國人的這種審美需求,它一種價值滿足的需要,也為今人留下了價值延續的印記。
我們立志于打造可使用三百到五百年的高品質家具,特別是像名鼎檀這樣的紅木家具,如何才能保證其品質的持久性,目前唯有全榫卯結構可以做到,因為鐵釘會生銹,膠水會失效,只有木與木的咬合才穩固。我們可以想象,在家族一代代變更的過程中,自己的子孫后代能從自家的家具中探尋家族的歷史,更會形成一種家庭文化的熏陶并代代相傳。所以我們希望華頌家具能為后人留下生命的印記、文化傳承的印記和歷史的印記。
記者:現代設計與傳統工藝的結合在未來會不會成為一種趨勢?
華頌:現代的設計,傳統的工藝,我覺得這個是一個趨勢。其實現在有很多的傳統的東西,和當下的生活有所脫節,而現代的東西又缺乏人文韻味。我們希望把它們跟當今的生活模式結合起來。根據當代的審美,進行重新的設計制作,但是核心工藝仍然保留。現在很多家具已經開始了這樣的嘗試,一些新中式家具,像檀頌這個品牌,就是保留最精良的傳統制作工藝再結合現代中式設計元素。
文化確實具備無窮魅力,但是否應該將文化體現到作品當中,我們認為有必要辯證的看。這需要考慮事物本身的屬性,以及使用者的自身需求。不應盲目跟風,設計師和工匠應該要有屬于自己的判斷和立場。對于我們華頌而言,我們肩負著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發揚的使命,同時也立志于助推中國設計的發展,所以,我們對于自己產品的定位將仍是文化融入產品,并希冀以此推動和引領當代家具行業的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