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國陸續放松疫情防控措施,疫情期間曾經一度火爆的“宅經濟”正在慢慢退潮。2022年前兩個月,中國家用電器、手機、家居用品等商品的出口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束玨婷24日下午對此回應時提及,海外逐步放松疫情管控措施,居民“宅家”時間減少,部分“宅經濟”產品需求相應減少。不過,數據與專家分析顯示,經濟活動的恢復正在產生新的市場,今年前兩個月的中國出口仍然實現了“開門穩”。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最近發布的數據,2022年前兩個月,中國家用電器共計出口54911萬臺,同比去年同期減少了7.9%。其中數字相機、攝像機、冰箱、洗衣機、吸塵器出口下降較為明顯;手機出口12893萬臺,同比去年也下滑了20.6%。
手機和家用電器出口雙雙滑落是否意味著“疫情經濟”、“宅經濟”商品出口熱度正在下降呢?對此,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束玨婷在24日下午的新聞發布會上作出解釋,并給出三條原因:
一是疫情影響仍在持續。全球供應鏈瓶頸尚未緩解,芯片等重要原材料短缺持續困擾外貿企業。近期全國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現點多、面廣、頻發的特點,外貿產業鏈供應鏈受到一定影響。
二是海外逐步放松疫情管控措施,居民“宅家”時間減少,部分“宅經濟”產品需求相應減少。
三是近期地緣政治風險高企,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全球經貿復蘇面臨較大不確定性,海外消費者信心受到打擊。
除“宅經濟”退潮之外,海外消費信心因地緣政治等原因受到打擊以及中國外貿企業在供應鏈和疫情方面受到困擾,三者共同作用使得中國家用電器的出口在2022年前兩個月出現了下滑。
不過《環球時報》記者也發現,2022年前兩個月中國家電出口下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過去兩年出口的高基數。
2020年初,全球疫情暴發以來,因為中國最快對疫情進行了有效防控,全球家電訂單迅速向中國集中。根據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的統計,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中國家電產品出口額連續突破歷史記錄,2021年4月單月出口額歷史上首次超過100億美元規模。在2020年的基礎上,2021年全球“宅經濟”熱度不減,2021年中國家電(白電)產品全年累計出口1184.5億美元,較2020年出口規模增長26.4%,較2019年增長48.4%,出口規模和增速均創近十年新高。
中國家電出口高速增長的背后除了“宅經濟”的興起外,還有各國財政刺激政策提升各國消費能力以及中國產業鏈條克服疫情影響持續正常運行的共同作用。
不過,隨著疫苗全球接種的逐漸普及,以及新冠肺炎病毒變異后致病能力的減弱,各國相繼放松防控措施,中國家用電器的出口增速也隨之逐步放緩。
數據顯示,2021年一季度中家電產品出口額同比增長67.3%,二季度出口額同比增速降為31.3%,三季度再降為12.5%,到四季度已降至10.7%。其中去年12月出口額同比增速下滑到6.4%,為年內單月最低。
疫情對家電出口產品拉動作用逐漸減弱,家電出口市場高速增長難以為繼。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指出,2022年中國家電出口將面臨著諸多挑戰:疫情防控放松后室內家電需求減弱;歐美國家因通脹相繼進入加息通道,刺激政策逐步退出,消費能力也隨之走低;疫情期間全球供應鏈的混亂,導致家電原材料鋁、銅、塑料等價格大幅上漲,中國家電生產企業面臨著生產成本急劇提升的壓力;此外,全球運輸也遭遇考驗,國際航運價格運費居高不下,對于冰箱、洗衣機等產品而言,運費已超出了產品價值本身。
不過,中國家電產業仍然擁有諸多有利條件。3月24日的發布會上,束玨婷在回答媒體提問時也強調,中國外貿產業基礎雄厚,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足。今年前兩個月,中國進出口總值6.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3%,其中出口增長13.6%,基本實現了“開門穩”。她指出,中國有信心,在各地方、各部門和廣大外貿企業共同努力下,保持全年外貿運行在合理區間。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家電產業供應鏈非常齊全,這在全球內優勢比較明顯,也是支撐中國家電繼續成長的重要基礎;“宅經濟”退潮之后,室外社會活動和經濟活動的恢復又會產生新的市場機遇;另外,中國穩外貿方面,實施了一系列的穩定和支持措施,比如,控制大宗商品價格無序上漲,對中小企業稅費方面的支持等方面持續發力。這些因素將支持中國家電出口在2022年保持穩定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