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花,是日本的國花。
這是一種先開花后長葉的喬木植物,花開的時間比較短,因此有 " 櫻花七日 " 的說法。但這種短暫而燦爛的開花方式,卻讓日本人深深折服,因此也被尊為日本精神。
在某種程度上,日本家電的故事猶如櫻花一般,短暫而美麗。曾經,日本企業是全球家電領域的絕對王者。在 1992 年全球十家最大的家電品牌里,日本占據了 6 席。索尼、松下、東芝等家電品牌甚至把美國本土品牌沖的七零八落。
日本家電輝煌背后,是由數代人的心血澆筑的。在通往世界家電山頂的路上,日本企業走了一百年:索尼成立在 1946 年、松下成立于 1918 年、東芝成立的時間最早在 1875 年。
但從 2010 年開始,日本家電企業急速直下。比如冰箱產業,2019 年其海外供貨量較 2010 年下降四分之三。日立家電營收額不到海爾的十分之一。這就是日本家電企業的宿命:花一百年的時間成為日本制造業的驕傲,卻在十年時間里極速墜落。
回顧近十年全球家電行業的變化,我們很難日本家電品牌的沒落歸結到單一原因。在這個典型的日本 " 悲劇 " 里,不斷縮小的技術差距、錯失全球化分工的產業趨勢以及長達數十年的經濟危機,都有著舉重輕重的戲碼。
01 百年登頂,十年隕落
日本家電的崛起,要追蹤到另一支柱產業的重挫。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前,日本制造業主要以中低端的重化工業為主。石油危機直接導致日本工業制成品的成本價飆升,1974 年,日本 GDP 出現戰后首次下滑,增長率從上年的 35.86% 暴跌至 11%。
日本內閣意識到,必須改變工業結構,于是出臺《日本經濟 70 年代展望》,提出把以半導體為核心的技術密集型產業作為主導產業發展。而在此之前,日本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產業基礎,松下、日立等日本家電品牌在 1910 年前后就已成立。
產業基礎加上政策刺激,日本家電品牌很快形成了技術優勢。于是,從 70 年代之后,大多數日本公司的發展路徑是:他們先突破了某個技術,或創造了某個零部件,比如內存、閃存和 CIS,然后通過終端產品將技術推向市場。
依靠產品優勢,到上世紀 80 年代,東芝的收音機、電腦、數碼相機、索尼的特麗瓏電視、松下的冰箱洗衣機開始在全球市場攻城略地。在最頂峰的上世紀 90 年代,日本企業的市場份額占據了世界半導體市場的半壁江山。日本家電品牌的統治力更為穩固,按照經產省給出的數字,1992 年世界十強家電消費企業中,日本占據 6 席。
輝煌之后,很多日本家電與消費電子品牌逃不開的宿命是:花一百年的時間成為日本制造業的驕傲,接著在十年里極速墜落。
從 2010 年開始,日本家電品牌開始全線潰退。華爾街報道稱,在 2009 年 -2019 年,十年間,日本電子行業產量銳減 47%。而聚焦到海外銷售,日本企業更為慘淡,以冰箱產業為例,2019 年,其海外供貨量較 2010 年的巔峰期,下降了四分之三。
全球市場份額銳減的背后,是日本超級品牌的衰弱。包括東芝、日立、松下、夏普在內的日資企業的全球家電業務日漸衰退,部分企業紛紛選擇收縮虧損業務、出售部分業務,甚至主動退出消費電子市場。比如,松下將洗衣機和冰箱業務出售給海爾,東芝將電視業務出售給海信。
而仍然堅持留下家電業務的日本品牌,也被遠遠拉在了后面,曾經的日本家電品牌代表企業之一日立,如今的家電業務營收額不到海爾的十分之一。
那么,日本家電品牌是如何走向沒落的?
02 贏在了技術,輸在了效率
日本家電品牌的沒落,既有 " 天災 ",亦在 " 人為 "。
根據日本電機工業協會的數據,2010 年之后,日本家電企業的海外銷售一直呈現萎縮態勢。而這其中的導火索是一系列 " 天災 " 的出現。

日本地震,國內近半數核電站關閉引發了日本能源危機,導致家電制作成本急劇上升。屋漏偏逢連夜雨,次貸危機產生的連鎖反應進一步打擊了日本家電業,美元、歐洲出現債務危機后,導致日元持續升值,日元從 120 日元兌一美元升值到了 76 日元兌一美元,外幣購買力下降,變相提高了日本產品的價格,最終使日本家電價格高的痛點被急劇放大。
而此時,中韓家電在企業積累多年后,已經具備了全球化能力,并且憑借匯率、人口紅利形成了極大的價格優勢,快速分食了日本家電品牌份額。
但外部環境的變化,只是一時的,真正使日本家電品牌沉淪的是日企自身的短板。雖然,日本在制造高品質產品上得心應手,但在商業競爭上力所不及。
日本家電品牌的成功得益于性能領先。在日本人看來," 造物 " 是日本立國的基礎,也是富國的法寶,其一向秉持工匠精神在產品性能上精益求精。為此,日本是產業垂直整合的典范,其為了在所有生產環節上都拿第一,涉足從研發到最終銷售的全產業鏈。這為日本企業的技術領先以及生產高質量產品提供了保證,根據日本專利廳 2009 年的一個統計,全球數碼相機專利技術日本廠商占到 80%,日本數碼相機品牌占到全球 90% 的市場份額。
在家電行業初創期及成長期,性能領先贏得市場,日本產品為先的策略使其鮮有對手。但隨著行業步入成熟期,制造門檻會被大幅拉低,產品差距被拉近。最終導致技術對競爭的影響力減弱,商業運營比如對成本的控制、產品的營銷更為重要。
但日本在商業的競爭中敗下陣來,為了降低成本獲取市場,其他國家企業率先采取了產業分工的方式。由于產品已經邁入成熟階段,自制和分工在質量方面的差異不會太大,但產業分工下,專業零部件企業的大規模生產極大降低了成本,從而形成了價格優勢。
而日本過去的成功經驗,使其對行業變化無動于衷,其篤定地相信高品質能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并未快速接納產業分工的方式。
而垂直整合的封閉模式以及對性能的偏執追求,也使日本忽略了產品營銷。采取全球產業分工的企業,對市場的反應更敏銳,為更好的本地營銷,其會根據市場特點進行產品調整。比如,印度市場家電失竊現象頻繁,三星為了防止偷盜,在印度專門推出了一款帶鎖的冰箱而廣受好評。而日本始終未出現類似舉措。
相比企業之間的競爭,日本家電沒落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繞不開日本的資產泡沫。
03 " 失去三十年 " 的深遠影響
經濟環境的變化對一個產業的影響更加隱秘和深遠,日本泡沫經濟對家電產業產生的深遠影響程度遠遠大于企業競爭。
泡沫經濟直接影響了日本企業的業務動作,使其將利潤用于還債,而不是擴大生產或投入新的技術研發。最終使日本甚至沒有守住產品力這最后一塊壁壘。
具體來說,二戰后,連續數十年的高景氣,使日本人相信經濟永遠會增長。高預期下,企業習慣從銀行貸款加速業務擴張、高價炒樓炒高爾夫球場,最終導致資產泡沫愈發嚴重,日本皇宮的房價在巔峰時甚至可以買下整個加州。
但泡沫破滅后,日本資產價格急劇下降,企業的資產負債表迅速惡化,日企在泡沫頂峰時加杠桿購買了高價資產,如果按照跌下來的價格重算資產負債表,很多公司已經資不抵債。而資不抵債一旦發生,銀行將強制性收回貸款,很多企業面臨破產。
這直接導致了整個日本商界的恐懼。經濟學家辜朝明作為經歷著,曾說道," 企業家想趕在別發現前處理好,銀行也不敢說真話,雖然他們清楚客戶的抵押資產縮水到什么程度,所有人對外盡力隱瞞。"
于是,日本家電企業雖然收入、利潤欣欣向榮,但賺錢的首要任務是還債而不是投資新技術、新產品,按照辜朝明的測算,泡沫破滅讓日本企業和家庭連續 15 年將主要收入用于還債。
但同一時期,恰恰是消費電子產業大量新舊技術迭代的窗口期。在其他國家都在大力投入新產品、新技術的時候。日本甚至不會更新產線,升級設備。一個明顯案例是,1994 年,日本液晶面板產量占到全球的 95%,但這些產能大部分都是 1、2 代線。但由于企業沒有投資意愿,日本并未升級產線,結果兩年后就被猛砸 3 代線的韓國超越。
于是,雖然在上一個時代,日本率先研究出了內存、閃存等跨時代技術,但新時代下,日本缺席了 CPU、GPU 這類支撐家電消費品牌的新產品。最終導致,其過去的優勢技術已經面臨淘汰,但在新技術上并未有太多建樹。
這直接使日本品牌在數字家電時代喪失了競爭力。日立 CEO 中西宏明曾對媒體表示,數字時代,韓國和中國的新公司有明顯優勢。反映在具體產品上,以電視為例,日本電視瘋狂追求大畫面 4k,8k,64k 的時候,國內中低端電視已經智能化了。
如此看來,日本企業不擅商業化只是使家電企業階段性的輸掉了賭局,而經濟環境的變化則是直接使日企走下了家電產業的牌桌。由此也可以看出,真正決定企業走向的是一個經濟體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