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一份2020年139種產品質量國抽報告,揭開了過去幾年價格惡戰帶給家電產業,以及家電消費市場的惡果。有兩句話說得好,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寧言||撰稿
價格戰對于家電產業的傷害有多大?單單從家電產品質量的維度,就能看出一二。
日前,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布一份2020年度國家開展139種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的情況報告。此次抽查范圍覆蓋全國30個省(市、區),其中廣東抽查產品批次數最多,占抽查產品總數的21.8%,其次是浙江(15.9%)、江蘇(11.4%)、河北(7.4%)、山東(7.0%)等省份。
其中,涉及家電產品的國抽情況顯示:全年抽查23種1021家企業生產的1119批次產品,批次不合格發現率為17.8%,比2019年上升了3.3個百分點。其中,彩色電視機、空氣凈化器、按摩器具、電熱毯、電熱暖手器等5種產品問題較為突出,批次不合格發現率大于20%。
讓很多家電人沒有想到的是:一,作為中國家庭最早普及的家電,電視機的不合格率竟然居首位,這無疑是公開“打臉”所有彩電企業,也折射出這兩年彩電行業門檻被不斷拉低的殘酷現實;二,空凈一度作為中國家電行業增長最快的新興品類,卻也成為質量問題最嚴重的品類之一,既透露出這個品類競爭的混亂無序,也釋放出未來的市場前景堪憂;三,電熱毯、電熱暖水器等冬季取暖小家電,雖然市場規模不大,但產品的安全性問題很重要,產品質量一旦不穩定就會引發安全隱患,小產品必須要引起企業的高度重視。
不過,進一步深入分析家電不合格產品的具體原因,上述報告給出兩個方面的解讀:一是部分企業對標準的要求理解不到位,例如產品未設計電源線夾緊裝置,導致易觸及帶電部件;二是部分企業盲目降低成本,采購了質量不合格的電源線等配件。但在家電圈看來,這兩類原因歸根到底就是一個:企業為了打價格戰,為了降價促銷,為了降價后還能賺錢,不得不在產品上采取“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等手段。
一是,在產品的設計上采取直接偷工減工序,直接將一些配件、配置省掉,消費者根本不知道,企業還以對國家標準理解不夠作為借口推卸責任;二是產品材質上的偷工減料,比如用回料代替新料,減少鋼板的厚度,減少零部件的數量。最終都是為了節約成本,減少材料成本。從而為家電企業在一線市場上的低價促銷提供了“便宜貨”。
可以看到,與2019年相比,2020年的家電產品不合格率上升3.3個百分點;表面上看這只是3個點的增長,但對于一年出貨量高達數億臺的中國家電產業來說,這顯然是一個非常微妙的信號,意味著家電產品質量可靠性和穩定性不增反降,必然是企業自身的生產管理水平,甚至是主動性降本造成的;實質上,這對于家電產業的影響持續而深遠,畢竟這只是小批量的國抽,只能反映階段性的局部問題,家電產品質量現實的情況,應該只會嚴重不會減輕。
更為重要的是,2020年的家電產品質量問題,在短期內并不會很快在消費市場上出現和引爆。但是,在家電產品使用了3年、5年之后,很可能會成為一顆“定時炸彈”,稍有不慎就會引發一輪家電市場上消費者口碑的惡化和品牌信譽的透支。對此,家電企業們是時候要反思一下“價格戰”的惡果,以及自身的承受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