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12/10 10:56:58 來源: 驅動號 作者: 斌科技 編輯:中國家裝家居網
市場價格波動是一種正常現象,且受制于市場很多因素的影響。不可能成為市場人士的隨心所欲。如何把控好漲價這門藝術,也是廠商運作市場的必修課。處理得好,可借助漲價獲取好的經營成果;處理不好,有可能漲價就是個滑鐵盧。
特殊年份二次謀漲價
沒有記錯的話,這次漲價消息是今年的第二次。前一次提到漲價是在三季度,這次漲價則是在11月與12月的交替期。漲價的原因其實很簡單,主要是大宗商品所引起的原材料漲價所推升。
第一次醞釀漲價是在7月底前后。由于全球疫情的沒完沒了,世界主要金屬礦石產地像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亞的礦場開工率低下,加上航運業的運力不足,使得從下半年開始就出現除了原油在外幾乎所有大宗商品的漲價。
這次漲價因為國內疫情已經得到控制,工廠的復工復產已經是在順利進行中。但是消費還處于恢復期,市場還處于復蘇階段,廠家對于漲價都比較謹慎。很多廠家都發出了漲價的通知,但緣于顧及市場啟動時期,嚴格意義上講大多數廠家的漲價政策并沒有完全落實到位。
而年末這一次這次漲價,仍然是原材料繼續推升情況下的結果。全球不論是基礎性原材料漲價,國內的人工成本、物流費,甚至房屋租金也在漲,國內全面漲價使得廠商亞歷山大。終端產品漲價也就成為必然。
只是從時間節點上來說有些尷尬。年底了,正是廠家騰庫存,為明年備新貨的時間節點,加上雙11后需求補庫存,這個時候漲價,對于廠商來說都比較難堪。跟著漲價吧,擔心市場受阻而難以清庫存;不跟隨漲價吧,成本確實已經到了盈虧平衡線之下。
醞釀漲價未必是壞事
很多廠商對提起漲價就有些犯怵,有著一種矛盾的心理。總以為,別人沒漲自己漲了就是放棄市場。實際上,漲價對于廠家、商家來說,未必是一件壞事。我們不妨看一下家電行業的前車之鑒,或許會成為今日之師。
空調行業近10年間,基本上都是在走一個價格上升通道。行業均價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低點至2018年,幾乎漲了近兩成。也就是在這近10年漲價中,在資本市場走出了像格力、美的這樣的白馬股。
而彩電行業同樣的10年間,基本上是在走一個價格的下降通道。行業均價一降再降,50寸的彩電10年前均價在8千元上下,現在50寸彩電最低的只有1500元上下。在行業均價進入下降通道里的這10年間,彩電企業遭受的是市場煎熬。產品銷量并沒有減少,但經營業績卻難有起色。
以史為鑒,對比一下就不難發現,在價格上升通道的空調行業奔跑出資本市場上的白馬,而在價格下降通道的彩電行業頭部品牌經營也是壓力重重。道理不難理解,預期漲價的產品,消費者愿意給出較高的價格,而預期降價的商品,誰愿意去買后悔呢?
從這個意義上講,在原材料漲價推動下的終端產品漲價并不是一件壞事。用戶看到上游原材料漲價了,終端產品進入漲價通道,那么用戶是愿意為漲價買單的。
抓住機會把控好市場
從理論上說,漲價可以吊起欲購買者的欲望,促使人們下定購買的決心。但這也不是絕對的,也不是對所有品牌都適用。還是漲價也得有技巧的,不是說想漲就漲的亂漲,而是根據市場競爭態勢,根據自己在行業中地位、影響力,才能決定怎么漲,漲多少。
進入漲價周期,也未必一定要漲,也一定要根據市場實際情況。今年第一輪漲價時,一些企業雖然出臺了漲價政策,也給代理商、經銷商發出漲價通知,但實際上最終只是造了個聲勢,具體漲價并沒有落實。
某家電頭部高層就說,原材料漲價是事實,給企業造成一定壓力也是事實。但我們可以通過內部管理來消化漲價因素,讓利給剛才疫情中走出來的消費者。現在還不到漲價的恰當時候,如果原材料持續漲價,我們再考慮產品是否需要跟進。
就今年的市場狀況來說,市場的復雜性與以往是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疫情在全球仍然肆虐,人們對未來收入預期不高,限制了一定的購買力;其次家電領域產能過剩還是存在,隨意漲價會失去市場份額;再次還是要因品牌而異,頭部品牌漲價可以賣得動,小品牌就未必。
可以看出,市場上漲不漲價,什么時候漲,確實可以考驗企業智慧,考驗企業的內部管理能力,考驗企業對市場的把控和運作能力,而不是隨心所欲的行為。漲的是時候,符合市場規律,可以順利收割市場。否則亂漲價,很可能會失去市場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