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間已到2020年底,對于身處2020年中的我們而言,用一句話來形如似乎再恰當不過“2020年我們幾乎每天都在見證歷史”,大到國與國之間的縱橫,小到個人生活方式的改變。在“新冠”的影響下,帶給個人的巨大影響,在產業中又有怎樣的變化呢?
已至年底,今天秦同學就帶大家從“另一個”側面,看看以家電為主的消費電子產業在2020年的發展以及它對未來一段時間內產業的影響。
根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的《2020上半年中國家電市場報告》中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家電市場零售額規模為3690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4.13%。從家電行業效益情況來看,2020年1-6月,全國家用電器行業營業收入6265.1億元,同比下降15.3%;利潤總額441.5億元,同比下降17.8%,作為市場日趨飽和的耐用品,家電消費受疫情沖擊明顯。
就秦同學觀察而言,在新冠疫情以前,家電業就已經處于轉型的“陣痛期”中,內外都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在外部,在智能技術革新的浪潮下,整體家電產業正在經歷著“新舊”產能轉換的關口;需求方面,在國外市場受到需求乏力的影響,而在國內市場,由于市場需求分化嚴重(既有大量低端產品需求,又有消費升級下新品質產品的需求),家電企業面臨品牌站隊的選擇,對企業運營資金帶來很大影響。而在內部,由于像小米、華為等新企業品牌的入局,讓家電市場內部競爭再度升級,短期內整個行業的利潤將受到影響,以競爭最為激烈的電視領域觀察,家電領域的內部競爭還遠未停止。而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響,也不過是在這一輪的“陣痛期”中,再加一個因素而已。家電業真正的平靜,遠遠未到。
相對于家電業疲敝的銷售數據,家電產業在股票市場中的表現卻相當驚艷。眾所周知,一個產業在股票市場的表現代表著投資市場對其市場表現估值,據有相當大的可參考性。
對于家電產業而言,從近期市場熱議的美的市值突破4900億元,再到小家電北鼎在A股的崛起,家電在股票市場上可謂是風生水起。為了保證對家電市場觀察的全面性,在對家電市場的分析我們不采用某一品牌的股票,而采用依靠“中證全指家用電器指數”而編制的基金“廣發中證全指家用電器指數”作為參考樣板反映家電產業在股票市場中的表現。
了解股票、基金的朋友們應該會知道。“指數基金”說的就是一個購買一籃子公司股票的基金,我們國家的滬深300指數基金都屬于這類型基金,由于是按固定權重分配的“被動型”基金這類型指數基金可以比較客觀的反映一個產業或市場的發展狀況。而編制這類基金的中證指數公司,是我國唯一官方認可的指數制定公司,具有足夠的權威性。
從趨勢圖可以看出,家電指數從今年3月底到11月底,從進入最低點到現在,指數增長了將近60%;而在區段上,從第一階段(4月1日——8月7日)的增長崛起,第二階段(8月7日——10月20日)的平臺期,再到第三階段(10月20日——11月20日)再度增長。
家電產業是為何在今年這個“疫情之年”取得這樣的成績呢?秦同學就跟大家一起去探秘!
“消費政策”驅動是家電股指增長的“一級火箭”
疫情對家電產業的的影響在股票市場上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從指數變化上可以看出從1月到4月初,家電產業的股票在指數經歷了兩次“斷崖式”下跌,在4月1到達全年“最低谷”,但是在第一階段(4月1日——8月7日)指數卻經歷了觸底反彈,并超過了前期最高點,這是為什么呢?主要原因在于:
1、政府對實體制造業的“疫情”支持政策惠及家電業。在資金上,家電企業獲得了政府擔保的免息或低息貸款,在流動資金上保證了正常運作。而在之后,政府推出了一攬子促“消費”政策,帶動了家電產業在需求端的復蘇甚至發展,給我們我們個人最為直觀的感受就是“消費券”的使用;
2、疫情的快速得到控制,讓家電產業得到了迅速復蘇。3月初由于疫情影響,各地的限制出行,讓家電業運轉上下游出現停滯以及連接問題。但隨著疫情的快速得到控制,各產業的復產復工,讓家電業生態的上下游有效合作連接得到快速恢復,讓家電業可以恢復到疫情前的狀態。
“三浪疊加”的利好影響,帶動家電業二次增長
從第三階段(10月20日——11月20日)的走勢可以看出,在經歷第二階段(8月7日——10月20日)的平臺后,家電指數再度上漲。第一階段快速發展的原因基本可知,那么家電業又如何會突破“平臺期”,得到再度的快速發展的呢?
從最近的各種市場數據上來看,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的最新《2020第三季度中國家電市場報告》中顯示,第三季度家電產業的零售額達到2102億元,但相較于第二季度的2486億元有所下降。在產品方面,生活電器類產品依然是家電柱石,第三季度實現了1.8%同比增長。數據并不怎么亮眼,所以現階段的家電業發展并不是帶動家電股票指數增長的主要因素。那么,影響股票增長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呢?
著名偵探小說《福爾摩斯》里的一句經典臺詞很適合這里“當排除了所有其它的可能性,還剩一個時,不管有多么的不可能,那都是真相。”當然,家電市值的增長原因并不是這么夸張。我們知道,股票市場的變化不僅僅代表對當前某企業或產業現階段的反映,它本質上是眾多投資者對于這個企業或產業未來發展前景在現階段的“折現”表現。既然家電業現階段的銷售不能為市值增長提供原因,那么未來的發展前景就是的它增長的原因。
事實的確如此……
在收集市場信息后,秦同學發展真正帶動這一輪指數上漲,重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1、小家電的快速發展。早在五六年前,筆者還在上大學的時候,由于學的是經濟學,在一堂投資學對于中國產業投資的案例分析課上,我曾經信誓旦旦的拍著黑板跟老師和同學說中國家電業未來十年不會再有新的玩家入場,結果就在我大學畢業的那年“小米電視”大熱。很打臉……
還是家電市場,我在幾年前,在參觀過惠而浦、松下等家電廠商的生產工廠后,在感嘆這些家電品牌產品從質量之好到產品品類之齊全之余,分析認為家電市場的品類領域似乎已經進入成熟期,不會有更多的增量。但就在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間,在大家被迫宅在家中的時刻,各種煮蛋器、養生壺、仙女們的柔光化妝鏡等小家電們出現在我們身邊;在品牌方面,除了傳統的海爾、美的、格力、小米等品牌,像科沃斯、小熊電器、北鼎、石頭科技等小家電品牌也開始快速涌入這個市場。尤其是北鼎,已經上市的它市值已經達到60億元。2020年6月,中國市場上的小家電相關企業,共有將近60萬家。所以,秦同學總結出來的是,“立flag這事兒,真的很毒~”,當然真正的總結不是這個,這是“副產品”,哈哈……
所以可以知道,由于中國強大的供應鏈制造能力,再加之不斷上升的人力成本,消費者未來需要人力完成的一些需求將會轉化成家電產品的形式,如早餐機代替了樓下的早餐鋪、美容儀代替了部分美容院服務、掃地機器人代替了部分家政阿姨的工作等等,這就是小家電發展的內在動力,也是未來家電產業發展的方向。
2、外貿業的快速增長。今年8月份,中國外貿企業迎來了突如其來的外貿高峰。根據中國集運設備商中集集團內部人士透露,近期集裝箱價格最近上漲了40%,公司的訂單已經排到了2021年的一季度。而且,截至10月9日,上海出口至美西基本港口的市場運價是每條集裝箱3848美元,比起今年3月初上漲了將近三倍。對于家電廠商而言,進入9月就開始遭遇“海外訂單多到不敢接”的瘋狂通道之中,大量小家電企業的訂單交貨期都被延長至3個月左右甚至更多。
那是是什么導致外貿快速增長呢?還有這樣的增長可以維持住么?
對于外貿的快速增長,其主要原因在于歐美各國對于市場的刺激計劃,歐美主要在于對“消費”端的刺激,導致大量的購買需求。而且,由于現在疫情在歐美各國的形式依然不容樂觀,生產、制造需求自然轉移到了中國。
那么,這樣的增長可以維持么?秦同學認為,維持這樣的增長不太樂觀。主要原因在于:
首先,在全球化“退潮”的大趨勢下,我國與歐美各國之間的關系依然微妙,尤其是中美之間的關系。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10月的報告中就表明,未來美國在中國關系上將繼續走強硬路線。
其次,歐美的“消費”刺激主要是用于復蘇本國經濟,如果復蘇政策沒有完成對本國制造業的復蘇,那么很可能會調整政策。
所以說,這次外貿的突然增長,主要是依賴歐美“消費”刺激政策轉向前的“時間差”,一旦政策轉向,外貿增長的“窗口期”就會很快關閉。但是,這個“窗口期”對于家電廠商而言,用于“去庫存”而言,是很不錯的。
3、政策上“內循環”的正式提出。早在5月14日的政治局常委會,就首次提出了“兩個循環”概念。6月18日,劉鶴副總理在陸家嘴論壇開幕式上表示“一個以國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互促的雙循環發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內循環就是國內的供給和需求形成循環。一筆錢,老百姓拿來消費買了國內的產品,國內的廠家拿這錢去國內的上游企業購買原材料,上游企業拿到這個錢后,給工人支付工資,工人拿到這個錢,又去消費。這就是經濟的內循環。
內循環是未來一年乃至更長時間內,中國經濟和商業機會的出發點。未來在內循環的驅動下,將帶動我國進一步深化消費升級,將會出現本土快消品的品牌化、高端消費的國產替代化、精神需求產業的擴容等等。
對于家電業而言,將是比十幾年前“家電下鄉”更大規模的產業發展機遇。目前正是家電市場中家電“智能化”、“小家電化”以及廣大家庭的家電“更換”周期短,未來很可能將會出現平價產品和高端產品共同增長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