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鈞,業之峰裝飾集團董事長,人稱家居圈“小諸葛”,也有人說他是家裝圈的“野蠻人”。他領導的業之峰是老牌家裝企業里最能折騰的,也是中國家裝行業里創新最多的。
自從1997年創立業之峰品牌,張鈞22年來一直奮斗在家裝第一線。他自稱20多年從業經歷中感受最深的四個字就是“專注”和“敬畏”,可他卻兩次背叛自己——2017年背叛曾經專注的中高端,瞄準中低端推出了“全包圓”裝飾;2019年又再次背叛硬裝,推出了“迷住軟裝”。
未來,業之峰到底是要做“寬一米深一百米”的生意,還是“寬一百米深一米”的?近日,張鈞接受《戴蓓會客廳》的專訪,講述了這位家裝“老炮”的成長故事。

一問:如何評價自己的這20年,作為家裝圈最能折騰的老板,你給自己打幾分?
答:80分。這是因為,在業之峰主營的B2C散戶毛坯裝修領域,我們已經做到了全國領先,無論是口碑、規模、客戶滿意度等綜合指標,還是產品性價比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另一方面,作為一家擁有22年歷史的企業,業之峰距離自己的“百億目標”還有相當大的差距。這些年雖然一直在增長,但不可否認也遇到了緩慢增長的問題,應該尋求一些突破。雖然找到了一些方法,但效果還沒有顯現。
二問:2003年-2006年,其他家裝公司都在高歌猛進,原本業績領先的業之峰卻增長乏力。之后兩年,業之峰又突然翻轉,這個過程是怎樣的?
答:我們1997年進入家裝行業,2000年開始在全國布局,2003年完成在全國29個城市的布局。由于模式新穎、打法獨特,所以當時一路高歌猛進,形成了一種“業之峰現象”。
但隨著競爭逐步到來,業之峰在總部、管理、人才、平臺、團隊等方面的短板開始顯現,并且經歷陣痛。為了尋求改變,我參加了清華EMBA的學習,指導老師指出了公司的兩大問題,一是沒有治理結構和決策機制,二是缺乏商業模式和競爭門檻。通過深刻反省,我做出了重大改變,建立了新的治理結構,并打造了“家裝界的國美蘇寧店”——峰格匯家裝這一新商業模式。經過這些改進和再布局,業之峰開始一路上揚,直到現在。
三問:2008年金融危機,所有人都不敢有大的動作,業之峰卻逆勢大投入,組建了峰格匯,你當時的真實心態是什么?業之峰是賭贏的嗎?
答: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你認為對的事情,就一定要執著堅持。那個時期確實是我人生中最高危的一個危險點,當時業之峰賬上只有2500萬元現金,我們把2000萬元都用到了這個大店的裝修上,因為我們篤定峰格匯模式一定能夠成功。
峰格匯模式是“家裝界的國美蘇寧店”,一手廠家,一手消費者,通過聯通實現消費者利益的最大化,幫助消費者實現一站式購齊,省時省力省心省錢。同時由于它的成本高,運營有門檻,所以能夠做到與眾不同。北京北五環峰格匯是中國家裝界的第一家“萬米大店”,它一出現很快就見到了奇效。
家裝界70%的創新都來自于業之峰,我的人生公式就是“跨界”,因為現在競爭很激烈,只有跨界才能找到新的東西,通過“跨界-平移-變通-落地”,這樣就能完成創新。
四問:看業之峰的業務版圖,光家裝板塊就有峰格匯、匯巢、諾華整裝,全包圓、迷住軟裝,為什么是這樣的戰略布局?業之峰到底是要做“一米寬一百米深”的生意,還是“一百米寬一米深”的?
答:業之峰的戰略規劃是聚焦于“裝修”兩個字,我一直非常尊重和敬畏這個市場,跨出裝修這兩個字的也堅決不碰。有的企業同時做好幾個生態,各個生態之間又不搭界,沒有協同關系,結果就導致了注意力分散,最后什么都做不好。
那業之峰為什么又做這么多?因為裝修領域里有很多細分市場,如家裝、公裝、硬裝、軟裝,硬裝又分高中低端等,這些細分市場間是有區隔的,不能用一個品牌打。比如,軟裝生意是一個新增量,未來可能是大增量,所以我們成立了迷住軟裝。全包圓瞄準的是中小戶型和剛需,做簡單裝修,拎包入住,實現最大化的性價比。而業之峰品牌則定位于中高端,做個性化、定制化、有設計含量的中大戶型。
這些板塊看似很多,其實后端很多內容都是相似的,如信息化平臺、供應鏈談判能力、交付等等,這些方面業之峰有多年的沉淀,都可以為他們所用。
五問:2017年“全包圓”橫空出世,“野蠻人”電話營銷被業之峰學以致用轉為“電臺”全天候轟炸式廣告。2019年業之峰又推出了背叛硬裝基因的“迷住軟裝”,這兩個板塊掙錢了嗎?
答:全包圓是一個“新物種”,最早是因為“野蠻人”入侵,很多保健品領域的從業者進入家裝領域,通過電視營銷的手段,做中低端、所見即所得的產品,第一年就做到了5-6億元的銷售額,從而震驚了業界。
對于這些“野蠻人”,很多家裝“老炮”都是看不見,看不懂,看不起,最后想追的時候又來不及。我因為喜歡創新,習慣于背叛自己原來的優勢,所以對這些并不排斥,能夠看得見,并且很快就看懂了。緊接著馬上就對應了一個公司——全包圓,并且還在他們的基礎上又做了改革和提升,最終取得成功。
截至今年,全包圓在北京已經連續三年上了三個臺階,被業內公認為“家裝中高端老炮里唯一在中低端取得成功的公司”。我們現在已經做到了廣播電臺的“類壟斷”,把別的品牌全都淹沒了,自己實現了“高露出”。但也是因為這件事,為我贏得了一個稱號,大家都把我叫“傳統公司里的野蠻人”。
六問:業之峰是最早外拓的家裝企業,過去一度有29家直營公司,但十年間沒有開新公司,還關了9個,是不是遇到了發展的瓶頸?
答:家裝行業的特點是“一俊遮百丑”,“二八原則”特別明顯,只要把幾個城市做得無限大、無限好,產值、利潤、現金流、競爭力就都出來了。直營公司方面我們其實也是有開有關,表面看起來好像城市縮減了,但實際上張力則擴大了,這也是這么多年來業之峰一直在增長的原因。
七問:張總上了3個EMBA,最近還在學習王陽明的致良知,為啥不光自己要學,還讓全集團員工學?現在市場不好,老板不應該先考慮市場打法和提升業績嗎,為什么要做這些意識形態層面的向虛的事?
答:這其實也是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參加一個在雁棲湖舉行的論壇,聽到其他企業家分享新思想、新布局,提出要建設新商業文明,突破瓶頸,抵達藍海。比如,長城物業公司通過“把陌生人社區變成溫暖社區”,跟客戶建立心與心的鏈接,造成了與眾不同的增長。金夫人婚紗攝影則通過幫助客戶建設美滿婚姻,做有溫度的婚紗攝影公司,實現了業績的增長。
因此,業之峰也提出了自己的3.0戰略,即“你對美滿家庭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們在業之峰集團全面導入致良知,每個員工都要提高心靈品質。通過真心和誠意,跟客戶建立心與心的鏈接,從而發現問題,逐步改進,最終越來越好。
我們的目標是像海底撈那樣,做受人尊重的企業,成為行業的代名詞。通過致良知的學習,它可以引領我們達到這個目標。
八問:業之峰贊助了9年中國網球公開賽,張總去年還率隊勇奪北美橋牌大賽的冠軍,“體育營銷”是因為老板自己喜好使然,還是真有作用?
答:我的愛好是“一文一武一野”,“一文”是橋牌,“一武”是網球,“一野”則是滑雪。我打橋牌拿到了北美橋牌秋季大賽的冠軍,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由中國團隊獲得該比賽的冠軍。
網球方面,業之峰連續九年贊助中國網球公開賽,每年都贊助多項大型網球、羽毛球活動,業之峰還有自己的網球館,這些都賦予了業之峰品牌更多的想象力。網球的特點是健康、快樂、綠色、中高端,這些都與業之峰的品牌定位高度匹配。
此外,我還積極參加網球慈善,通過和納達爾、小德一起打慈善搶七賽,既實現了和世界頂尖選手過招的夢想,同時又做了公益慈善,玩出了大名堂。
要問我哪個玩得好?如果用高爾夫球的“桿數”來比喻,網球單打就是95桿,雙打則是85桿;做企業方面,業之峰做得還不錯,能到75桿的水平;橋牌方面水平最高,拿了世界冠軍,所以在65-68桿之間。
九問:最近兩年,家裝這條賽道上突然變得擁擠和熱鬧,前有互聯網裝修大潮,后有大家居全行業轟轟烈烈搶占裝修風口,你怎么看待現在的行業?你的終局判斷是什么?
答:我把這種現象叫做“跨界打劫”,互相蔓延邊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已經成為一個時尚。其實主因是資本綁架,很多上市公司需要增長,在本業里又增長乏力,所以就需要拓寬領域,往家裝界蔓延。對于終局判斷,我的預判是三個字——不樂觀,因為家裝行業還是很依賴“人”的,最終是要交付的,戰線也很長,很難一下子做大。
關于業之峰,我未來最大的遠慮是如何實現“產值過百億”的目標,主要依靠兩個手段:一是文化推動,有了致良知之后,我們已經找到了方向,但還需要逐步地滲透,這是一個漫長、復雜的過程,要把它上升到“辦教育”的高度;二是供應鏈和產品,未來還是要決戰供應鏈,把全包圓這樣的標準化產品實現全國化、連鎖化、快速化,通過整合供應鏈,給客戶呈現完美的家,同時實現自己的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