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王建的名句:“黃金函拔紫檀槽,弦索初張調更高”,由此可見紫檀的崇高定位。保利時間博物館近日推出的“行坐于山海之間——炎海文心”展覽,為觀者奉上紫檀文化盛宴。
保利 時間博物館
2019年1月13日,炎海文心——紫檀高浮雕九龍西番蓮頂箱柜京城媒體發布會在北京保利時間博物館成功舉辦。本次媒體發布會活動由文心堂與紫檀山房古典家具聯合主辦,在此次活動中保利時間博物館朱光霽,紅博館創始人兼總裁曾永杰,著名策展人、《中華國粹》雜志出版社社長李浪木,文心堂創始人史馬雷、紫檀山房創始人史彥勝,營銷總監安貝貝與京城主流媒體人出席此次活動。
時間博物館“炎海文心”展覽一角
在此次展覽中文心堂與紫檀山房推出的“印度小葉紫檀高浮雕九龍西番蓮頂箱大四件柜”,既是本次展覽的傳世重器,也是本場活動的關鍵展品。
文心堂 紫檀山房 按比例復刻的紫檀高浮雕九龍西番蓮頂箱式大四件柜
久負盛名的清乾隆高浮雕九龍西番蓮頂箱柜重現江湖?
清乾隆 紫檀高浮雕九龍西番蓮頂箱式大四件柜
1920年,丹麥巨商兼外交官偉賀慕·馬易爾在北京購買了一對清乾隆紫檀高浮雕九龍西番蓮紋頂箱柜。1937年至2008年,這對頂箱柜在丹麥哥本哈根國立博物館公開陳列展出。
2013年8月的保利八周年秋季拍賣會上,這套頂箱柜以9315萬的價格落槌,成為明清家具拍賣史上的首個加傭金過億的家具。自此這套頂箱柜被私人藏家收入囊中,再未現身。
當時保利秋拍為追溯這套頂箱柜的前世今生時,出版 “清乾隆 紫檀高浮雕九龍西番蓮紋頂箱式大四件柜”,書中提到:“目前存世所見尺寸過3米的大四件柜都是以五爪云龍為主題,除了皇家是不可能有人可以使用五爪龍紋和有實力可以擁有這么大量的紫檀用材。根據測算,這對大柜重新復制,單只用料需要千萬以上,但是目前紫檀數量有限,能夠選出如此大料很難,而且選出同一材質、統一色澤、統一比重的木料更是不可能實現。”
文心堂 紫檀山房 匠人在雕刻龍柜
文心堂 紫檀山房 雕刻龍柜細節
文心堂 紫檀山房 紫檀九龍西番蓮頂箱柜細節圖
文心堂與紫檀山房從決定打造這套龍柜到制作完成耗時三年有余,遠赴印度選材,二十多名匠人采用清宮造辦處的“紫檀工”工藝,終于打造出印度小葉紫檀無拼補的高浮雕九龍西番蓮頂箱柜,讓頂箱柜的重現成為了可能。
打造傳世的龍柜,意在打造工匠精神的文化載體
保利時間博物館 朱光霽
在頂箱柜發布會活動中,談到“行坐于山海之間——炎海文心”展覽的初衷,時間博物館朱光霽引用張翰《百工記》里的一句話描述,“自古帝王都會,蓋四方之貨,不產于燕而畢聚于燕。”雖聚于燕 ,而用者行坐之時,實不知珍材取于山海之間,借此展覽以呈現“跨海伐檀”取材不易,讓更多人感悟中國家具文化之精髓。
紅博館創始人兼總裁 曾永杰
提到這套龍柜,曾見到頂箱柜原型的紅博館創始人兼總裁曾永杰非常贊嘆,“幾年前我有幸見到實物,沒想到文心堂和紫檀山房能復刻這套龍柜,這種將家具做到極致的工匠精神也是紅博館一直提倡的。”
著名策展人 《中華國粹》出版社社長 李浪木
《中華國粹》李浪木提到,明清家具是當仁不讓的中國國粹,中國人千里迢迢把紫檀帶入中國,經過數百年的文化傳承,到今天文心堂、紫檀山房用三年的時間打造出的頂箱柜,這本身也是匠人精神的身體力行。
紫檀山房創始人 史彥勝
在活動分享環節,紫檀山房創始人史彥勝為來賓介紹了印度小葉紫檀與“炎海文心”展出的家具。
紫檀山房創始人 史彥勝
紫檀山房 營銷總監 安貝貝
作為活動的主辦方,文心堂古典家具創于2012年,“文心堂”靈感源自南北朝時期劉勰所著的《文心雕龍》,“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以經營文人及宮廷家具創號,以中國傳統文脈為根基,經百年傳承手工雕刻技藝及榫卯工藝制作,重現明式家具與清式家具的經典器形。紫檀山房古典家具品牌在文心堂多元化的產品線中脫胎而生,專注收藏級印度小葉紫檀明清家具,與文心堂一道以藝術策展、空間展示、文化交流為模式,探索與現代生活相結合之道,打造中國式雅致生活,讓文化回歸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