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北極圈內的格陵蘭島,是一片終年嚴寒的冰雪荒原,在這里也會有舒適存在嗎?阿里斯頓2018年的舒適極限挑戰帶給我們肯定的答案。這座建立在世界邊緣的阿里斯頓舒適區,對于那些致力于全球氣候研究的科學家們而言,不僅僅是一座房子,更是溫暖的歸宿、舒適的真意。

科學家在北極研究面臨困境
遠離親友與舒適的城市,科學家們不畏艱難在北極進行研究,是因為北極的氣候是整個地球氣候變化的晴雨表,在這里的研究有助于科學家了解氣候變化對特定生態系統的影響。在北極,氣溫的上升比地球上任何地方都要強烈,海冰吸收了從太陽接收到的90%的熱量,其余則被反射并分散到周圍的環境中。如果海冰的數量減少,就會發生“北極熱泵”的現象:海冰吸收太陽熱量的能力會因此降低到80%,而熱量散發量將會增加到20%。但這不完全是消極的現象,因為這樣會增加海面上的光量,從而增加浮游生物的數量。而浮游生物是魚類的基本營養來源,更多的魚就意味著當地人口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

然而格陵蘭島島極為寒冷和大風肆虐的環境,讓科學家們的生活和研究都面臨極大挑戰,因為在極寒的天氣下,科學家們通常在野外測量20分鐘,就不得不返回北極站休息幾個小時,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他們可以研究和探索的范圍,因此建立阿里斯頓舒適區無疑對研究工作的幫助十分巨大。

現在,在研究地點不遠處的阿里斯頓舒適區,可以讓研究人員在舒適的環境中休息和工作。而到了晚上,兩個人可以輪流測量和睡覺,因為他們目前的科學項目要求在白天和晚上每兩小時收集一次數據,以此來提高工作效率,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科學家們為什么要在更為寒冷的北極冬季展開研究工作呢?因為冬季研究比人們想象的更有意義。在過去,人們認為格陵蘭島的所有東西在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處于冰凍狀態,但最近發現,各種各樣的細菌甚至在最寒冷的月份也保持活躍。因此,阿里斯頓舒適區將幫助科學家們觀察北極生態系統全年如何運作,并探究在格陵蘭寒冷的冬季究竟發生了什么。
研究北極變化 掌握全球氣候趨勢
北極研究帶頭人Morten Rasch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大約有30人,每位成員都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技能和本領。成員之一的克勞迪婭是一位來自德國研究所的博士生,來到迪斯科島是為她的博士論文收集數據。她研究的是浮游生物,一種生活在海洋中的微生物,世界上一半的氧氣由它所生產。

克勞迪婭的工作就是分析在不斷變化的北極生態系統中,氣候變化是如何影響周圍水域浮游生物的。她在海洋內取樣,在不同深度的水柱中進行調查,并采集水樣。再將浮游生物從樣本中過濾出來,進行分子分析,研究整個群落的DNA。

此外,她還采集了RNA樣本,這是一種類似DNA的核氣體,但要脆弱得多,必須以零下80度的溫度運送。她正在思考后勤問題,如何在不破壞它們的情況下將它們運回國內。“我對微生物非常感興趣,因為它們非常小,與任何東西都有很大的關系,而且它們無處不在。且在格陵蘭島如此寒冷的環境中,沒有其他生物能夠生存。”克勞迪婭這樣評論。

當自然因氣候變化而發生突變時,就會產生一種“反饋效應”的現象,使這些變化在難以停止的惡性循環中進一步加強。因此,科研人員對北極生態系統中氣候與自然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對正確預測地球的未來至關重要。
阿里斯頓舒適區的建立,不僅是對科研事業的鼎力支持,讓科學家們得以在舒適的環境中生活和研究,更是對阿里斯頓舒適理念的最好詮釋——用科技的力量讓世界更舒適更美好。未來,阿里斯頓仍將砥礪前行,秉承舒適每一個人,舒適每一個可能的發展宗旨,創造更為極致的舒適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