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阿里巴巴宣布“拼團”正式上線,旨在在國內“低價+團購”市場打出一波阿里式進攻潮。這絕非阿里系在該領域的首次動作。但不同以往,此次“淘寶+支付寶”兩平臺聯手推出“拼團”,為外界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間,更在業界被廣泛視為“針對拼多多的進攻性動作”。
對拼多多“動手”,阿里系“拼團”掃射中低端市場
在支付寶平臺悄然上線的“拼團”,本周陸續被多省用戶發現。至8月7日,阿里巴巴才為它發出了遲到的官方消息,頗有測試市場及同業反應的心思。
“拼團價會比淘寶價格再低一些,很多甚至都是再打5折的降價幅度。”這是阿里對“拼團”介紹的重要信息,其稱,這些商品全都來自不同的淘寶店家,涵蓋了日用、食品、服飾等十多個品類。
此外,支付寶頁面上還有“限時拼團”,也時不時會提示:當前有人拼團成功。
從業務模式上看,“拼團”與淘寶系的聚劃算并無本質性區別,只有商品結構、定價等方面的差異。更重要的一點是,它與兩周前上市的拼多多出現了驚人相似。
相比前者,此次阿里系的支付寶+淘寶聯手“拼團”,儼然是重裝出擊。阿里方面稱,支付寶的拼團功能,不僅訂單、會員系統與淘寶打通,而且推薦的拼團商品,也根據大數據結合了用戶此前在淘寶上的購物習慣。由此,兩大平臺聯手推“拼團”,更留給了業界更多的可想象空間。
另據阿里巴巴最近的一份財報顯示,支付寶的國內用戶已達5.5億,而第三方統計的淘寶月活用戶數也超過4.3億。
當日,拼多多官網也是“誠意滿滿”,打開拼多多APP首頁可以看到,當紅明星趙麗穎代言的“1塊錢囤半年的紙”“9.9元搶女裝”“秒殺瘋搶日,全場低至1元起”,更享第二件0元的特大優惠力度,足見,此番拼多多也是加大了活動力度與“拼團”直接對弈。
對騰訊系選擇性“清場”,阿里與拼多多必有一戰?
阿里“拼團”是對拼多多定向“動武”嗎?
在業界的深度懷疑中,阿里與拼多多對此保持緘默。
這種判斷并非毫無根據。曾在今年3月,阿里系推出了淘寶特價版,要做“消費分級”。而拼多多這個成立僅3年的電商“巨嬰”,彼時已經成勢。截至2018年6月底的12個月間,拼多多GMV(交易規模)達2621億元,被稱為“中國第三大電商平臺”。
7月26日,拼多多登陸美股發布會的上海現場,其創始人黃崢在演講中談道:“當所有人都認為,中國電商業格局已定、行業進化就此終結,但我們卻匯集3.44億用戶、過百萬商家。”
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阿里對拼多多出手是“滿概率”事件,動機單純且清晰。
“拼多多觸及了阿里的防御‘底線’。”這是河南省電子商務協會秘書長張蘇豐的看法。2010年,阿里系的聚劃算上線,開創了電商平臺加載“團購+低價”模式的先導。
但此后,阿里系推出天貓,即希冀于拔高客群、抬升總交易規模、強化盈利收益。豈料,數年后竟被拼多多撿去了“低價”大棒,如法炮制。其二,拼多多的金主是騰訊。BAT三寡頭的勢力邊界此前是清晰的,阿里在消費、騰訊在社交。一個京東,已是讓阿里“如鯁在喉”,如今又多了個逆襲“巨嬰”拼多多。顯然,阿里不會放任出現“二打一”的勢力對沖。
換一角度看,拼多多一猛子深扎國內中低端消費市場,“攪和”了阿里系電商渠道下沉戰略。
3年前,阿里系確定的村淘戰略,即是“工業品下行、農產品上行”。而拼多多卻憑著此類市場消費者更易接受“低價”,猛打猛殺,嚴重挑戰了阿里系電商新增流量(用戶、新增消費額)的后路。
綜上,此次阿里系推出“拼團”,或坐實了“阿里與拼多多必有一戰”的猜測。此時,消費者已經做好了準備,期待這場市場對轟帶來實實在在的消費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