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中了人們細分需求,依靠技術創新使得功能增加、品質升級提升了使用舒適度,再加上電商網絡和社交平臺等渠道的推波助瀾,國產小家電迎來集中爆發。相關調研報告預計,2020年小家電市場有望達到4600億元,增長空間依然較大眼下,消費者改善生活品質的意愿和要求越來越強,主打提升生活品質標簽、致力于改善型消費需求的小家電,也因為契合了消費者的“潛在痛點”,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的新選擇。
長得像紫砂壺的電水壺、可以高溫殺菌的蒸汽拖把、10秒出果汁的水果碰碰機……這些聽著“奇葩”,卻又擊中了人們細分需求的小家電,正依靠技術創新所帶來的功能增加、品質升級帶來的使用舒適度的提升、在電商網絡和社交平臺的推波助瀾下,成噸地銷往了世界各地。
根據市場咨詢機構GfK今年初發布的《2017年中國電子家電行業報告》,2018年小家電市場將會有接近10%的增長率。市場研究機構歐睿數據顯示,中國家庭小家電保有量每戶在10種以下,遠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每戶30種的水平,中國小家電市場有較大增長空間。相關調研報告預計,2020年全國小家電總產量將達到10.86億臺,市場整體規模到2020年有望達到4600億元。
創新邏輯
瞄準細分領域打開市場
曾經的小家電市場,一度是飛利浦、松下等國外品牌的天下。國內的小家電企業的身份更像是“代工廠”,拿著國外的訂單,靠低價跑量搶奪市場份額。貼牌生存,缺乏創新,質量參差不齊一度是困擾國內小家電企業發展的“三座大山”。
從2015年智能馬桶蓋事件開始,關于“國貨”崛起和對中國制造質量的再評價,掀起了數場輿論風暴。以產品創新為代表的“新國貨”開始受到消費者的追捧,這也讓不少小家電企業意識到,通過發展自有品牌、提升產品技術、改善產品體驗,已經迫在眉睫。
在成為“新國貨”的行業共識下,越來越多的小家電開始思考如何進行創新突圍。吸塵器、電吹風和電飯煲這類人們耳熟能詳的品類已經成為紅海,小家電企業們將目光聚焦到更加細分領域和消費場景中,尋找著產品創新的可能。
比如,誕生于2006年的小熊電器就切入了廚房生活類小家電市場。它推出的第一款產品酸奶機,不光能做酸奶,連爽脆的泡菜和香濃馥郁的米酒都能“一機搞定”,一經推出就沖上天貓購物榜榜首;其最新推出的電蒸鍋,不但能夠快速加熱烹飪食材,還加入了智能系統,可以提前預約、定時,控時控溫,自動完成,避免了未熟、過熟等尷尬,也節省了看火和等待的時間,讓消費者輕輕松松享受健康美味。
而小家電老品牌卓力則專注生產掛燙機產品。通過其研發的增壓技術,每分鐘的蒸汽量可達80g,遠超普通掛燙機三倍之多。掛燙機采用的仿鯊式三角熨燙頭,可以貼合衣領、肩線,讓熨燙順滑無阻,燙頭內置有儲壓式蒸汽裝置,可以進行二次加壓加熱,水汽不殘留,讓衣物即熨即穿。
而養生壺領域則成了北鼎的天下。2009年,為KitchenAid、Morphy等知名高端廚電品牌代工的晶輝電器投資成立了北鼎。靠著將母公司海外代工積累的玻璃外觀設計、電子溫控技術,與中式的烹煮定位相結合,他們逐漸摸索出自家養生壺的雛形,也就是今天消費者看到的這個玻璃壺身、燉煮模式豐富的產品。它們還將快速生成熱水、并定量地把水流到杯子里的技術與國內消費者的泡茶需求相結合,推出了能擺在辦公桌上的小型飲水機,引發搶購狂潮。
不管是小熊電器、卓力還是北鼎,他們都在強調進入一個更為細分的領域,并且不斷尋求產品上的差異化。也正是這樣,行業機會不斷增加,市場規模也不斷擴大。據一項數據顯示,現在在電商上銷售的小家電中,國產小家電的市場份額已近75%。
?E?戶成為產品代理。彼時微信興起不久,流量紅利十分顯著,GOCINC的熱水袋通過微商渠道,成功把線下流量轉移到線上,奠定了“網紅產品”的基調。
除此之外,GOCINC深諳如何借助名人效應,進一步擴大品牌知名度。從2014年至今,GOCINC先后與美國潮牌SSUR、BLACKSCALE、藝人鄭愷的潮牌DUEPALY、日本的設計師倉石一樹等合作聯名,拓寬熱水袋、充電寶等產品的消費圈層,達到品牌的裂變式傳播。
在打響品牌的名頭之后,GOCINC成功入駐了天貓、京東、唯品會等電商平臺。去年雙十一,GOCINC僅在天貓店的銷售額就超過了1000萬元。
對于現在的小家電們來說,“抱大腿”或許是小家電突破線下的法則之一。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天貓已經不是小家電們渠道上唯一的選擇,智能家居生態成了又一個吸引人的切入方向。
趙劍在加入月立電器之前,曾在小米生態鏈任過職。在他看來,小米的調性以及對產品品質的嚴格要求,與月立中高端的定位不謀而合。月立除了在小米有品上線了電動修足器、無線迷你夾板等產品,線下的小米之家也同步上新了月立部分產品。
小米之家作為小米新零售的重要一環,在2017年覆蓋了170個城市,新增235家門店,共接待6713萬人次,也給月立提供了線下的出口。近期,月立更是與華為達成了戰略合作,將全面接入華為手機的智能物聯網。
而短視頻應用抖音,也因為其高達1.5億的日活被不少小家電視為“帶貨王”。北京利仁科技生產的一款薄餅機在一位網紅主播策劃的“煎薄餅大挑戰”活動的助推下,單品銷量突破13萬;而北歐歐慕生產的旅行折疊電水壺也因為在抖音上走紅,爆售2.4萬臺。目前,不少小家電品牌都開始推出自己的短視頻廣告,希望借助抖音的流量帶火線上線下品牌銷售。
未來發展
自主研發讓小家電企業走得更長遠
2017年12月29日,“互聯網小家電第一”的某電器,宣布沖擊創業板。無獨有偶,今年5月25日,定位萌系小家電的某電器同樣申請IPO。
有意思的是,披露的公開招股說明書,都暴露了一個共同問題:研發投入低于行業正常水平,但在廣告宣傳上舍得花錢。
事實上,重營銷、輕研發是大部分小家電企業的通病。
那么,真正的護城河在哪里?答案就是自主研發。
月立電器的新品便攜式吹風機、只有手掌大小,從技術上來說,目前國內的同行們沒有一家可以做出一樣的產品。
月立在產品方面的底氣,來源于對研發的投入。早在2010年,月立就耗資千萬元建立了一個囊括了安全規范、化學環保、性能測試等高規格的檢測實驗室,設立省級工業設計中心,并將每年銷售收入的4%用于新產品、新技術的設計研發。
單品引發的爆品效應很難持續,當競爭進入到下半場,一方面比拼的是企業的內力,一方面比拼的是創意和想法。形成一套完整的產品體系,才能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起品牌認知。
小家電行業從傳統制造走到現在,雖有一些企業被淘汰,但整個行業呈現出一種向上的趨勢。尤其在智能化、享受型小家電興起的當下,消費端的爆發也在倒逼著生產端企業的進化。屬于小家電的未來,可能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