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國務院宣布大幅度下調日用消費品進口關稅。家門口就能買到心儀的“進口貨”,這一擴大開放的新舉措贏得消費者一致認可,也勾起不少人關于進口貨的深深回憶。
提起對外開放,老百姓最初也最直接的感受恐怕就是:“進口貨”來了。上世紀80年代初,誰家有一臺進口彩電,整棟樓都會投來艷羨的目光。細心的主婦,還會縫制一個漂亮的電視機罩,把這家中的“大件”好好保護起來。風靡一時的還有進口錄音機。每到周日,拎著錄音機來到公園,流行歌曲配迪斯科,堪稱那一代青年的娛樂神器。進口車則高高站在消費塔尖,絕大多數人買不起,但誰家辦喜事,總要想方設法租一輛或借一輛,風風光光迎新娘。
那些年進口貨所受到的熱捧,承載的是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告別短缺、走向豐裕的熱切渴望。1978年,中國全年共生產家用電冰箱2.8萬臺、彩色電視機4000多臺,商品匱乏困擾著全國。老百姓想花錢、想改善生活,也無處去消費。商場來了進口貨,哪怕價格高些、哪怕還要憑證購買,又怎能阻擋住人們的熱情!
進口貨所受到的熱捧,也見證著中國告別封閉半封閉、走向開放的歷史進程。看到進口貨,不論是商場里的還是鄰居家的、報紙上的,許多人第一次發現,原來生活中還有這么多好東西!進口貨在當時代表著新奇、品質、時尚,甚至意味著與外面廣闊世界的連接。不僅消費者為之心動,生產者同樣受到強烈的刺激。不少中國企業正是從那時起發現新商機、下決心學習新技術,在借鑒中發展壯大。
40年改革開放,中國的大門越開越大,進口貨的品種和數量越來越多,老百姓購買也越來越方便,可以在國內買、可以“海淘”,還可以自己出國買。與此同時,“中國制造”突飛猛進,中國在200多個工業品類中做到世界第一,進口貨已不像當年那么眾星捧月。今天中國消費者提起進口貨,多了一分平常心,寄予的是消費升級過程中對更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
智利的大櫻桃、挪威的金槍魚、阿根廷的紅蝦、巴基斯坦的松子……見多識廣的中國“吃貨”們,希望在家中品嘗到世界各地的美味。互通有無是貿易的本質。那些中國本土不能生產或不具備優勢的商品,成為進口貨里的新明星。國家擴大進口,正是順應多樣化的消費訴求。購物車越來越豐富,老百姓當然真心歡迎。
德國的刀具、日本的電飯煲、新西蘭的奶粉、英國的紙尿褲……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擁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品質、綠色、健康、個性,正成為這部分群體日常消費的重要標配,為此每年都有不少人千里迢迢從國外背貨。引入更多優質特色進口商品,既可以彌補眼下國內中高端供給的相對不足,又能促進境外消費回流,可謂正逢其時。
主動擴大進口,中國消費者歡迎,中國企業同樣自信而淡定。汽車關稅下降,國產汽車品牌沒有太多驚慌,而是抓緊投入研發創新,加快新能源領域的布局。溫室里的樹苗長不壯。回首40年,恰恰是敞開國門、引入競爭,才促使一批批優秀的企業在市場大潮中脫穎而出,鍛造出硬實力。以開放促改革、以開放促發展,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條寶貴經驗。
越強大,越開放;越成熟,越自信。穿越40年時光隧道,中國經濟在開放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更大力度更高水平擴大開放,把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與世界各地的優質供給對接,必將有力地提升人們的獲得感,推動世界經濟共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