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7年冬季開始,中國空氣凈化器行業再也不能享受“躺著也能賺錢”的好時光了。
一方面,在經歷野蠻生長、跑馬圈地后,空凈市場面臨規模增速放緩、品牌重新洗牌的新拐點;另一面,則是投機者眾多,品牌和產品質量問題頻發,正在消解用戶對行業和產品的好感;此外,新風產業的悄然崛起,也在分散一部分空凈市場消費需求。

可以說,面對正面、反面都是“利空”的格局,進入下半場的空氣凈化器市場不好干。
現狀:空凈市場的壞消息一個接一個
A面、B面都是消極信息,而影響行業發展根本的消費需求,也正隨著越來越多藍天的出現發生變化。
有機構曾預測:2017年我國空氣凈化器銷售規模可達1000億元,是個不折不扣的千億級別市場。但現實的市場數據與這一樂觀估計相差甚遠。
來自多家第三方機構的數據:2017年中國空氣凈化器零售市場總體規模在150億-160億元左右,同比增長率大幅放緩。特別進入第四季度,公認的空凈銷售旺季非但沒有熱銷,反而出現同比大幅下滑,市場規模拐點初顯。而到了2018年第一季度,這一拐點已經十分明顯。
2018年第一季度的數據顯示:空凈銷售量150.3萬臺,同比大幅度下跌超三成;銷售額29.7億元,同比下跌超四成。一個公認的趨勢:與去年同期霧霾爆表的現象相比,今年一季度空氣質量良好,造成空凈市場規模的下跌。
正所謂“成了空氣敗也空氣”。不過,市場疲軟的根本原因,其實源自消費者購買意愿逐漸回歸理性。在空凈市場開始走向繁榮的2013、2014年,正是大眾對霧霾陷入“空前恐慌”的時候,空凈產品的賣點幾乎都不加渲染,僅僅“去除PM2.5”的功能已經足夠吸引購買。
隨著“霧霾猛于虎”的輿論環境成為過去式,大部分空凈企業以“心理訴求”的營銷策略為主,而缺乏產品和技術鍛造的發展狀態就無法再抓住用戶的心。另外,空凈市場的發展快,一線城市普及度高,而二三線大規模增量空間釋放有限,也讓空凈行業的發展面臨很大局限。
破局:下半場空凈市場怎么搞下去
已經過去的一季度,顯然為整個2018年的空凈市場確定基調:“利空”遠大于“利好”。而行業自身問題則更令人憂慮。
最新公布的空氣凈化器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結果顯示:空凈產品質量情況不容樂觀,80批次樣品中有23個不合格,不合格率高達28.7%,其中遠大、三菱等知名品牌也上了黑榜單。這或多或少折射出“空凈野蠻發展過程中的弊端”,需求多了、商機厚了,市場就難以保障了。
加上2018年一季度的市場表現中,整體中端、甚至中低端產品的比例大幅增高。原因除了降價清庫存、刺激需求外,產品的同質化、缺乏創新也是其深層次的因素。今年以來,隨著整個空凈行業均價的降低,產品利潤空間也將進一步壓縮,如果產品質量再得不到保證,整個行業發展很容易陷入不健康的循環中。
雖然當前行業消極因素不少,不過空氣凈化器市場并不是沒有機會。首先需要的是行業在消費觀念上加強引導。之前為了迎合熱點營銷,空凈行業過度強調了顆粒污染物的危害,也導致其成為“看天吃飯”的類型。實際上,除霧霾僅僅是空凈產品的一部分功能,而除甲醛、及微生物也是其重要功能。
如果能扭轉消費者將空氣凈化器和去PM2.5劃等號的狀況,將產品和甲醛、病毒、過敏原等因素聯合在一起,提升家裝購買力的轉換率,就能再次拉動一定的消費空間。
當然引導消費者觀念只是其一,產品的技術升級和差異化創新才是行業發展關鍵。隨著空氣凈化器新國標出臺,以及即將發布的過濾器相關標準,空凈產品能效升級戰會在2018年旺季市場逐漸展開。希望技術門檻的提升能敦促企業創新,為行業規范化以及產品升級,提供革命性顛覆升級的可能,也釋放更多市場更新性需求空間。
目前市場上的空氣凈化器品牌高達400個,也有說法為700多個,不過活躍度高的僅為100左右。在當前專業空凈品牌,傳統家電制造商,互聯網品牌三大陣營中,雖然各自都有其競爭優勢,但未來像海爾、美的、格力等強勢家電品牌優勢更大,品牌集中度也會增加,馬太效應顯著,最終考驗的肯定是產品、營銷模式等方面的綜合創新。
樂觀估算,今年空凈市場規模也就大致與2017年持平,甚至略有下降。不過如果再回到數據上,空凈產品在美國和日本的市場滲透率已經高達27%和17%,韓國更是高達70%,反觀國內卻僅有個位數,潛在市場空間不言而喻。
可以說,空凈市場新迭代就要開啟,而行業也會逐步順應新需求、建立健康發展的新秩序。下半場如何打?空氣凈化器廠家,真的準備好了嗎?